三年俄乌血战表明,普京的存亡或已成俄罗斯最大变数 -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三年俄乌血战表明,普京的存亡或已成俄罗斯最大变数

2025-07-26 07:49:19

三年俄乌血战表明,普京的存亡或已成俄罗斯最大变数

如今俄罗斯这艘大船,似乎正随一个人的心跳起伏。弗拉基米尔·普京,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套复杂的咒语:他曾是后苏联时代混乱的终结者,力挽狂澜,将一个濒临破碎的国家重新拉扯上世界舞台。但讽刺的是,这份以他个人意志为支点的稳定,如今却成了未来最深重的隐忧。

想想世纪之交,普京从叶利钦手里接过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那是个寡头比总统更有权势的年代。国家财富像被吸血鬼掏空,卢布成了废纸一堆,老百姓多年的积蓄瞬间蒸发。北约的轰炸机在南斯拉夫上空肆虐,而俄军却连家门口的车臣都搞不定,狼狈不堪。

那些靠着“休克疗法”发家、以为能把克里姆林宫当后院的金融巨头,曾狂妄地宣称,只要他们愿意,一只猴子都能当总统。在他们眼里,普京不过是叶利钦留下的又一个傀儡,一个过渡人物。

但他们很快发现自己错了。普京上台,首先就拿车臣开了刀。那个曾经闹腾得天翻地覆的高加索小邦,硬是被他用铁血手段压了下去,后来又靠着一套恩威并施的策略,变成了如今克里姆林宫最服帖的一支力量。

接着,他的枪口转向了那些自视甚高的金融寡头。安全部门雷厉风行,古辛斯基、霍多尔科夫这些呼风唤雨的人物,顷刻间或流亡海外,或身陷囹圄。一夜之间,游戏规则变了:听话,或者滚蛋。

老天爷似乎也眷顾他。国际油价一路狂飙,给俄罗斯送来了救命钱。经济喘过气来,到2007年,人均GDP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有了钱,军队也跟着挺直了腰杆。

2008年敲打格鲁吉亚,2015年远征叙利亚,每一次出击都在向世界宣告:俄罗斯回来了。连北约东扩的脚步,在那几年似乎也变得犹豫起来。

普京的功绩,足以让他在俄罗斯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沙皇、总书记们中间,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他确实是力挽狂澜的强人。然而,正是这种将国家命运押宝在一个人身上的做法,为今天的俄罗斯埋下了最深的雷。

俄乌战争就像一道闪电,瞬间撕裂了俄罗斯这台看似庞大的机器,露出了里面支离破碎的真相。尤其是在军事指挥这块,根本不是什么统一的整体,而像是一堆临时拼凑起来的积木。

有国防部的正规军,有国民近卫军,有车臣那样的割据力量,还有瓦格纳这样的雇佣兵。它们效忠的对象,不是抽象的国家宪法或制度,而是实实在在汇聚到普京一个人手里。

普京厉害之处在于,他能靠着个人权威和手下的特工系统(比如FSB),像玩积木一样平衡这些武装派系,让他们彼此牵制,谁也别想一家独大。可这种靠“艺术”维持的平衡,一旦上了战场,面对真枪实弹的巨大压力,瞬间就崩盘了。

普里戈津和他的瓦格纳,就是最扎眼的例子。这帮在叙利亚、非洲甚至乌克兰打硬仗的私人武装,跟国防部那些穿着制服的将军们,早就闹得不可开交。

在巴赫穆特那种绞肉机式的血战里,普里戈津的叫骂声几乎传遍了全世界,公开指责绍伊古、格拉西莫夫这些国防部高官故意不给弹药、不支援空中力量。

这种内部的火药味,最终在去年六月炸开了锅,演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武装哗变。瓦格纳的部队竟然一路向莫斯科挺进,场面surreal。

虽然危机最终平息,普里戈津也死于一场扑朔迷离的空难,但那短短一天,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在这个核大国里,兵变的幽灵竟然还在游荡。

瓦格纳不是孤例。像战斗力极强的车臣部队,它的忠诚就高度依赖于小卡德罗夫和普京的个人关系。现在卡德罗夫身体状况据说不太好,继承人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他和克里姆林宫在这事上已经有了嫌隙。

一旦普京不在,这支彪悍的力量是听莫斯科的,还是只听卡德罗夫家族的?跟现代国家“党指挥枪”或“文官掌军”的路子完全不同,俄罗斯这种靠一个人勉力维持的军事拼图,本身就是个定时炸弹。

战争暴露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短板。它更像一把刀,狠狠地插进了俄罗斯社会内部早已存在的意识形态裂缝里。如今的俄罗斯,至少是两种力量在较劲。

一拨人,是过去三十年一直向往西方、希望俄罗斯融入世界体系、搞自由化改革的“亲西方派”。另一拨,是心里揣着沙皇和苏联帝国的旧梦,主张对外强硬、扩张势力范围的“皇俄派”(也叫帝国主义者)。这两派在精英层里都有不小的势力,他们的诉求,根本是南辕北辙。

过去,普京一直在两边走钢丝,努力扮演一个中间派。可俄乌战争一打响,他就成了两面不讨好。

亲西方派眼看着自己跟西方世界的联系、多年的利益积累一夜清零,对他怨声载道。而“皇俄派”则嫌他打得太软、太慢,一个“小小”的乌克兰竟然这么久都拿不下来。连那个被有些人称为“俄罗斯岳飞”的吉尔金,也公开跳出来骂克里姆林宫犹豫不决。

这种思想上的拧巴和对立,不是只停留在嘴上,它已经转化成了现实中的安全威胁。一系列针对高官的蹊跷暗杀,离奇的泄密事件,都让人感觉俄罗斯内部暗流涌动,深不可测。

核生化防御部队指挥官在莫斯科自家门口被炸,普京视察前线竟然险遭无人机袭击,甚至有超过两百万份涉及核武库的绝密文件被曝光到网上。

这些事背后,要说没有“内鬼”配合,恐怕没人相信。普京那么绝密的行程,如果不是内部有人泄露,乌克兰特工怎么可能摸得那么准?同样,当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俄军战略轰炸机基地后,负责调查的交通部前高官和他副手,又为何会先后“意外”死亡?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推论:俄罗斯这艘大船,远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坚不可摧。一旦普京这个能拍板定调的“定海神针”不见了,“亲西方派”和“皇俄派”之间的角力,很可能就会掀翻整条船。到时候,俄罗斯这国家会往哪个方向漂,鬼才知道。

普京今年已经过了七十岁。虽然他还在努力向外界展示自己精力充沛,身体硬朗,但“接班人”这个问题,像个巨大的影子一样,笼罩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避无可避。

当年他靠车臣战争证明了自己。人们曾期待俄乌战争这块血肉模糊的“试金石”,能磨炼出一个同样有威望、能镇住场子的接班人。可结果呢?这块石头似乎只证明了一点:能接普京班的人,目前还没出现。

前国防部长绍伊古,一度被认为是热门人选,但战争的表现证明他根本挑不起大梁。新来的防长别洛乌索夫是普京的心腹,可他是个文官,没有军方背景,更缺乏那种能让各方势力心服口服的个人魅力,恐怕难以整合军队这堆散沙。

曾在乌克兰战场上表现抢眼的图拉州州长久明,倒是有军事背景,但他毕竟是“保镖出身”,行政经验有限,也很难得到整个精英阶层的普遍认可。至于基里延科、帕特鲁舍夫这些名字,各有各的局限性,似乎谁都不是那个能接过权杖、让所有人都闭嘴的人。

普京本人对此心知肚明。他曾在一部纪录片里说过类似的话:“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选择权在于人民,在于俄罗斯人民。我认为应该有一人,或者更准确地说,几个人,以便人民有选择的机会。”

这话听着漂亮,像是讲民主,但放在俄罗斯这个为强人量身打造、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系里,真正的“选择”,从何而来?普京凭借一己之力,将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重新缝合起来。他越成功,这个国家似乎就越离不开他。当维系这一切的那根最粗壮的支柱消失时,那些被他强行按下、巧妙平衡的矛盾和势力,是否会像压抑已久的火山一样,瞬间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