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锵!咚咚锵!"震天的锣鼓声把白沙埠村的老少爷们儿都惊动了。街坊邻居们纷纷探出头来,几个半大孩子撒丫子就往村口跑,边跑边喊:"快去看啊,部队来送喜报啦!"
村支书老李站在人群最前面,笑得满脸褶子都挤在了一起:"老臧家的儿子又立功了!三等功!这可是咱们村今年第二份喜报了!"他扯着嗓子喊,生怕后头的人听不见。臧超他娘站在家门口,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队穿军装的人马。
红彤彤的喜报往臧超娘手里一递,老太太的手直哆嗦。她识字不多,可那"三等功"三个字认得真真的。"俺家超儿当兵21年,这是第二回立功了。"老太太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赶紧用袖子抹了把脸。邻居王婶挤过来,一把搂住老太太的肩膀:"老姐姐,你这福气可大发了!儿子在部队这么有出息,咱们全村都跟着沾光!"
要说这臧超,那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倔脾气。2003年刚满18岁,二话不说就报名参了军。临走那天,他娘在车站哭得跟泪人似的,这小子倒好,梗着脖子喊了句"妈,我一定给您争气",头也不回就上了军车。一晃21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子如今已经是部队里的老班长了。2011年第一次立功,这回又拿了个三等功,可把他娘乐坏了。
村里人都说,臧超这小子打小就有股子狠劲儿。小时候放牛,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躺着晒太阳,就他非得把牛赶到最远的山坡上,说是要练练腿脚。后来当兵了,每次探亲回家,村里的小年轻都爱往他家跑,听他讲部队里的故事。有一回他说在零下二十多度的雪地里潜伏了三天三夜,把几个半大小子听得直咂舌。
要说这送喜报的阵仗,那可真是越来越讲究了。早些年就是邮递员送封信,现在可好,武装部的领导亲自上门,还带着锣鼓队。这不,凤仪官庄村的杨书林家也收到了喜报。这小伙子当兵才7年,头一回立功就闹出这么大动静。他爹站在门口,笑得见牙不见眼,一个劲儿地给来道喜的乡亲们发烟。
杨书林打小就机灵,村里人都管他叫"小诸葛"。2018年入伍的时候,班长问他为啥当兵,这小子嘿嘿一笑说:"就图这身军装帅呗!"谁能想到,这个当初为了耍帅参军的小伙子,如今真在部队里干出了名堂。他爹逢人就说:"俺家小子在部队可出息了,这次比武拿了第一,领导说他是块当军官的料!"
白沙埠镇武装部的张部长说,这几年送喜报的场面一年比一年热闹。光是今年,镇上就已经送出12份喜报了。"现在当兵光荣啊!"张部长拍着胸脯说,"咱们镇上的小伙子,到了部队个个都是好样的!"这话可不假,你看村口的光荣榜上,密密麻麻贴满了立功军人的照片。
要说这当兵的变化,村里的老人们最有发言权。王大爷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说:"早些年当兵,家里人都提心吊胆的。现在好了,部队待遇上去了,孩子在部队有出息,家里也跟着光荣。"正说着,几个半大小子骑着自行车呼啸而过,车把上还插着小红旗,嘴里喊着"一二一",逗得大伙儿直乐。
臧超他娘把喜报端端正正地贴在了堂屋的正墙上,旁边还挂着儿子穿军装的照片。老太太每天都要擦一遍相框,逢人就说:"等超儿回来,我得给他包顿饺子,韭菜馅儿的,他最爱吃这个。"说这话的时候,老太太的眼睛里闪着光,那模样比过年还高兴。
夕阳西下,锣鼓声渐渐远去。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还在唠着家常。不知谁说了句:"明年征兵,俺家那小子也该去试试。"旁边立即有人接话:"去!必须去!现在当兵多光荣啊,你看老臧家,多风光!"这话引得大伙儿一阵哄笑,笑声在暮色中传得很远很远。
这份红彤彤的喜报,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军人的荣誉,更是一个村庄的骄傲。它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年轻人从军报国的热情,也照亮了军属们期盼的眼神。在这个普通的乡村里,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样的荣光还在传递。
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无任何不良暗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