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军在仁爱礁执行了一次行动。26年前的1999年5月9日,一艘二战旧舰“马德雷山号”被他们搁浅在那里。他们对外宣称船只发生故障,但实际意图明显,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以极小代价占据仁爱礁。
当时菲律宾方面或许认为,这种低成本的坐滩可以制造既成事实,并以此为跳板宣示主权。时任总统埃斯特拉达,也可能将此举视作缓解国内经济危机和贪腐丑闻的手段。
他们或许未曾料到,这艘看似低成本的坐滩船,最终却促成了中国在南海地区态势的显著变化。菲律宾方面低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破旧与新生
时光流逝,26年后的今天,“马德雷山号”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这艘船已经千疮百孔,船体锈蚀面积超过了八成。
舰身右侧出现一道三米长的裂口,船上的40毫米机关炮也锈迹斑斑,成人拳头都能直接塞进炮口。
舰上长期驻守的十余名菲律宾士兵,生活条件极为困苦。他们长期忍受着缺水、无电的困境,基本医疗保障也难以得到满足。
舰上的厕所甚至只能用简易的桶来代替。这艘旧军舰如今无法执行任何军事任务,连士兵们的日常生存都成了难题。
中国在南海的另一端,美济礁、永暑礁等现代化人工岛屿,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这些岛屿配备三千米跑道、万吨级港口、雷达阵列。
它们共同构筑起坚固的海上存在。美济礁距离仁爱礁仅33公里,岛上机场能够起降大型运输机和战斗机。
万吨级舰船也能轻松停靠补给。去年11月,永兴岛机场加装了阻拦索,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在南海的空中力量投射能力。
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一方是破败的停滞,另一方是现代化的发展。
法理与实力
仁爱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价值。礁盘面积51.62平方公里,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5.6公里。
这里不仅是南海关键航道的重要节点,周边海域还蕴藏大量油气和渔业资源。菲律宾将其视为深入南海的跳板,以及为中业岛等已占岛礁提供补给的关键点。
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汉代以来,中国渔民就在南海活动。明清时期,南海诸岛已被明确划入中国版图。
1946年,中国政府派军舰接收南海诸岛,并在岛上立碑驻军。国际社会普遍承认这些行动。
菲律宾的坐滩行为,从一开始就缺乏法律支持。2016年,菲律宾提及的所谓“南海仲裁案”,因其坐滩行为的非法性质,仲裁庭并未完全支持他们的所有要求。
国际上也有声音指出,菲律宾试图用不正当手段改写历史,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国在法律层面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今年7月,王毅外长宣布磋商已完成三读,目标是2026年达成协议。
东盟多数国家支持这一进程,进一步限制了菲律宾在国际上操作的空间。
自2000年起,中国海警对仁爱礁海域实施常态化巡逻。菲律宾船只若试图靠近,会立即被发现并拦截。
去年8月5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船只闯入仁爱礁,中国海警用高压水炮进行了拦截。菲方船只受损后很快撤离。过去26年,类似场景反复出现。
生态与道义
“马德雷山号”的存在,给仁爱礁的海洋生态带来了严重影响。去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调查显示,与2011年相比,仁爱礁造礁石珊瑚的覆盖面积减少了38.2%。
军舰周围400米范围内,减少幅度更高达87.3%。船体锈蚀、垃圾焚烧和污水排放,导致海水中的重金属和油类含量超标。
大片珊瑚死亡,海洋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今年3月,菲律宾士兵在联合国认定的海洋保护区内露天焚烧垃圾,此举引来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
这种行为无疑削弱了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道义基础。
中国的人工岛屿上,人工植被、海水淡化设施、垃圾处理系统完善。这些措施平衡了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
中国还发起“南海生态伙伴计划”,与越南、印尼等国合作修复珊瑚礁,将争议海域转变为环保示范区。这种对比,促使国际舆论倾向于认可中国的生态修复方案。
合作与孤立
菲律宾尝试引入域外力量,以此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今年4月,美国计划在菲律宾建设快艇基地,试图增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
然而,中国解放军在南海的常态化部署和强大火力,使得美军的行动必须保持谨慎。
近期8月3日,菲律宾与印度首次在南海进行联合巡航。印度派出的“德里号”驱逐舰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旧舰,“基尔坦号”护卫舰甚至没有配备反舰导弹。
在中国解放军052D驱逐舰和054A护卫舰面前,这些舰艇不具备优势。中国解放军舰艇立即跟踪监视。
南部战区明确表示,任何搅动南海的活动都在掌握之中。这种有限的域外介入,反倒凸显了菲律宾的孤立处境。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日益深入。除了《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重要进展外,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也已全面完成。
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延伸到安全和环保等领域。东盟多数国家明确表态,反对域外势力干涉南海事务,支持通过对话解决争议。
破船的困局
如今,菲律宾面临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继续坚守“马德雷山号”,每年要投入数百万美元用于补给和加固,但无法阻止军舰最终解体的命运。
如果撤离军舰,则意味着承认过去26年的努力白费,这将在国内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
中国通过岛礁建设和常态化巡逻,已实际控制南海大部分区域。同时,中国坚持通过对话解决争议,给菲律宾留下了协商的空间。
去年,中菲曾就仁爱礁局势管控达成“新模式”,但因菲方背弃承诺,谈判未能持续。
笔者以为
未来,随着《南海行为准则》的逐步落实,以及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深化,南海有望从一片争议海域走向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现实,菲律宾的选择将决定其未来的走向。或许,仁爱礁上的那艘破船,最终会成为一个历史的注脚,它告诉我们,国家间的较量,最终比拼的是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