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上有人抛出一个问题,充满了某种不言自明的优越感:“如果中国不再向美国出售任何东西,中国还能继续繁荣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种误导性,它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这种贸易关系的主动权和依赖性是单向的。然而,只要稍微审视一下现实,就会发现这更像一个关于“谁更承受不起”的反问句。
谁的账单更难付
如果中国制造的商品一夜之间从美国市场消失,最先感受到冲击的绝不是远在太平洋对岸的工厂,而是每一个普通的美国消费者。从沃尔玛货架上的衣服玩具,到家庭必备的电子产品和家具,这些占据了美国家庭生活方方面面的商品,其价格标签将会变得极其不友好。
寻找替代品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要艰难和昂贵。iPhone、特斯拉这些深度嵌入中国供应链的巨头,将面临生产线重构的巨大成本。把制造业迁回美国本土?高昂的劳动力、严苛的环保标准和并不完善的配套设施,每一项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将希望寄托于东南亚或印度?这些地区的制造业体量和生产效率,在短期内根本无法承接如此庞大的转移。因此,这个假设的第一张账单,将直接寄给美国企业和家庭,其形式是飙升的通货膨胀和供应链中断的混乱。
中国不止一张牌
当然,失去美国这个客户,对中国经济而言绝非无足轻重。毕竟,2023年对美出口额高达约5000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的15%左右。短期内,阵痛在所难免,尤其对于那些高度依赖美国订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冲击会非常直接。
然而,将中国经济的韧性仅仅建立在对美出口上,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中国的经济结构早已悄然转变。首先,其拥有一个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基本盘”:14亿人口的庞大国内市场。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5万亿元,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贸易触角早已伸向全球。2022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接近1万亿美元,远超中美贸易额;与欧盟的贸易额也稳定在6000亿美元左右。沿着“一带一路”,中国与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贸易联系也在逐年加强。这说明,在全球另外85%的市场空间里,中国有足够多的“备胎”,甚至早已发展出新的“主力”。
历史教会了什么
中国经济并非第一次面临外部冲击。回顾过去,它展现出一种在压力下调整和适应的能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出口断崖式下滑,中国迅速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通过大规模基建和刺激内需稳住了阵脚,经济快速回暖。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面对高额关税壁垒,中国经济并未如一些人预言的那样“崩盘”,反而在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同样在2020年,当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停摆时,中国凭借强大的组织能力率先复工复产,出口逆势上涨,成为全球抗疫物资的主要供应国。
这些经历证明,中国的政策工具箱里有足够的工具来应对危机,无论是财政刺激还是货币政策。清华大学的李稻葵教授就指出,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定,能够通过内需和全球其他市场来抵消部分损失。
这不是两个国家的博弈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专家拉迪(NicholasLardy)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他认为失去美国市场将严重波及就业和产业链。这种观点从短期来看是现实的。然而,如果将视线拉长,这种冲击也可能倒逼中国加速产业升级,摆脱对低端制造业的依赖,向高端制造、绿色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迈进。
最关键的是,这个假设的影响范围绝不仅限于中美两国。它将引发一场全球性的经济海啸。苹果、耐克这类美国跨国公司将首当其冲,利润受损在所难免。而作为美国盟友的日韩和欧洲企业,将陷入两难境地,它们既依赖美国市场,又深度嵌入中国供应链。
再往上游追溯,向中国出口铁矿石的澳大利亚、提供原材料的东南亚国家,它们的经济也将受到连锁冲击。这就像从一张紧密编织的网上抽掉一根关键的线,整个网络都可能因此而崩塌。
结语
说到底,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问错了方向。它不是一个关于中国“能不能”继续繁荣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全球经济“有没有必要”承受如此巨大代价的常识问题。贸易的本质是互利互惠,中美经济早已深度捆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试图通过“脱钩”来解决问题,最终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甚至殃及池鱼。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割裂这种联系的行为,都是对经济规律的无视,其结果必然是所有人共同承担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