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潜艇技术大逆转:谁成了追赶者? -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中俄潜艇技术大逆转:谁成了追赶者?

2025-08-19 18:21:47

中俄潜艇技术大逆转:谁成了追赶者?

你敢信吗?前两天俄罗斯海军开着636.3基洛级潜艇来咱们这儿参加中俄联合军演,这事儿让不少军迷都看懵了。咋回事呢?咱们中国海军都开始淘汰基洛级潜艇了,人家俄罗斯还把它当宝贝疙瘩,当主力在用呢!

这剧情反转得也太快了吧?想当年,咱们还得眼巴巴地看着人家的技术,现在倒好,角色完全换了个儿。

十年前那笔“黄了”的大买卖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2013年那会儿,咱们还准备花大价钱向俄罗斯买4艘新一代常规潜艇呢。当时谈的条件挺不错的,前面2艘人家造好了直接给咱们,后面2艘提供技术,咱们自己动手造。这买卖按说是双赢的事儿。

结果呢?人家俄罗斯的新一代潜艇项目自己先黄了!你说这事儿多尴尬,咱们钱都准备好了,人家自己先不行了。这就好比你去饭店点菜,结果老板跟你说:“哥们儿,不好意思,厨子跑了。”

俄罗斯677型:一个“坑爹”的项目

人家俄罗斯这个677型潜艇,说起来也是个倒霉孩子。1980年苏联刚列装基洛级潜艇那会儿,就开始琢磨下一代的事儿了。当时想法挺超前的,要搞混合艇体设计,不用传统的双壳体结构。

道理其实挺简单的。现在的潜艇要安静,得装各种减震设备,这玩意儿又大又重,潜艇自然就得做大。基洛级都已经73米长、将近10米宽了,水下排水量3000吨。要是继续用老办法,新潜艇估计得奔着4000吨去了。

在波罗的海、黑海那些地方转悠,这么大个头确实不太合适。就像开大卡车去胡同里转弯,够呛。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677型潜艇从1997年开工到2004年下水,光造就造了7年。下水以后海试一看,问题一大堆,俄罗斯海军直接拒收!这就像你定制了一台车,提车的时候发现到处都是毛病,你肯定不要啊。

人家“圣彼得堡”号折腾到2010年才勉强入役,结果用了还没15年,2024年就决定报废了。这效率,真是让人无语。

咱们的“借鸡下蛋”计划泡汤了

进入新世纪,咱们也开始琢磨新一代潜艇的事儿。当时039A型AIP潜艇已经3500多吨了,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新潜艇肯定得超过4000吨。

在东海、黄海这些近海地方作战,这个吨位确实有点太重了。咱们想把新潜艇控制在2000吨级,这就必须得掌握混合艇体技术。

当时咱们的设计师还没搞过这种艇体,所以就想着“借鸡下蛋”,引进俄罗斯的677型技术。计划挺好的,花钱买技术,省时间还能少走弯路。

结果俄罗斯自己那艘“圣彼得堡”号问题越来越多,咱们一看这情况,赶紧刹车。钱没白花,但也算是花钱买了个教训:有些技术,还得靠自己。

咱们的技术突破:从零到一的飞跃

俄罗斯那边不靠谱,咱们就自己干。中国的技术人员还真争气,硬是把混合艇体技术给啃下来了。

2017年,中船在国外展会上第一次公开展示了咱们自己的S1100型AIP潜艇。这艇用的就是混合艇体设计,这等于是在告诉全世界:咱们也会这技术了!

2022年,国外媒体还报道说咱们的S1100型试验艇可能已经开始试航了。要是一切顺利,估计2030年左右就能看到咱们自己造的混合艇体潜艇正式服役。

角色互换:谁在追谁?

现在再看这事儿,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咱们的039系列潜艇几乎每一批都有改进,整体性能早就把基洛级甩在后面了。

俄罗斯呢?还在原地踏步。人家的677型搞了这么多年,就出了一艘“圣彼得堡”号,现在还报废了。没办法,只能继续生产636.3型,也就是基洛级的改进版。

这就好比咱们都开上电动车了,人家还在修理汽油车。技术路线完全不在一个时代了。

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啥会出现这种逆转呢?说白了,还是国力和投入的差别。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经济一直不太景气,国防预算也大幅缩水。搞军工这玩意儿,最烧钱的就是研发,没钱就没法持续投入,技术自然就停滞了。

反观咱们这边,这些年经济发展得不错,对军工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咱们造船工业这些年突飞猛进,配套产业链也越来越完善。

就拿潜艇的AIP系统来说,这玩意儿技术含量相当高。咱们不仅自己造出来了,性能还相当不错。俄罗斯在这方面就明显落后了一截。

未来的较量

当然了,咱们也不能太得意。俄罗斯毕竟是老牌军工强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家在核潜艇技术方面还是有不少独门绝技的。

不过在常规潜艇这个领域,咱们确实已经走在前面了。特别是AIP技术和混合艇体设计,这两个关键技术咱们都掌握了。

未来的潜艇发展,估计会更加注重隐身性能和续航能力。在这些方面,咱们起步虽然晚,但后劲足,很有可能后来居上。

技术封锁?咱们不怕

有人可能会问,万一以后国际形势变化,人家对咱们技术封锁咋办?

说实话,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咱们这些年在军工技术方面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逼出来的。封锁咱们?那正好,咱们自己干得更起劲。

就像这次的潜艇技术一样,人家不靠谱,咱们自己搞,结果搞得比人家还好。这就是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百姓关心啥?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些军工技术离咱们老百姓太远,有啥好关心的?

其实不是这样的。军工技术的突破,往往会带动整个工业体系的进步。就拿造潜艇来说,涉及到材料科学、精密制造、电子技术等等各个领域。

这些技术突破了,民用领域也会受益。比如潜艇的降噪技术,可以用到汽车制造上;精密加工技术,可以用到手机制造上。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科技兴则国兴,国兴则民富。

写在最后

从这次中俄潜艇技术的角色互换,咱们能看出啥?

第一,技术发展没有永远的老大,关键看谁能持续投入、持续创新。

第二,依赖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当年要是咱们真买了俄罗斯的677型,现在估计还在那儿修修补补呢。

第三,国家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还是科技实力的较量。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你觉得这种技术逆转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意味着咱们在更多军工领域都会实现突破?还是说,这只是个例外情况?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看法,咱们一起探讨探讨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