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智愈成长”。
1587年,大明王朝看似平静如水。张居正已逝,万历皇帝消极怠工,但没人注意到:江南中产正被"房贷"压垮。苏州府一间三进宅院价格高达300两白银,相当于县令5年俸禄。
直到唐代,从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故事里可以看出来,当时房价也是居高不下,纯正公务员也需要攒个十来年付个首付。
《长安的荔枝》主角李明德向小舅子借钱剧照
电视剧展现的时期是盛唐公元755年,根据目前的资料,当时的房价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咱们可以从后期的一些记载上,反推当时的房价。
比如玄宗之后的贞元年间(也就是电视剧背景后的50年左右),《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故事:
长安城中有一间凶宅,这个凶宅被唐人窦乂给买下来了,总价210贯钱,因为凶宅的价格偏低,正常市场价应该在400贯左右。400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1.农民收入:
当时五口之家耕种约35亩地,亩产1石粟,年收35石(约28贯钱)。扣除口粮27.7石后,仅余7.3石(约5.8贯),再去掉赋税及生产支出,年结余不足2贯钱......如果想买上面的房子大约需要200年......
2.普通平民
至于普通平民比农民好一点。有记载,年收入大约是5贯,也就是说需要80年才能买得起上面的房子。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基本都聚居在南城陋巷,或合租寺院厢房、权贵府邸的偏院......
3.官吏阶级
当时的官吏是什么样子呢?官吏分为中下层官吏和上层官吏,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
当时的底层官员基本都是在城郊租房住,每日通勤数公里至皇城办公,那时候的长安可没有地铁,可以说是比较辛苦的。
举个例子:比如早年的白居易,他在30岁左右踏入仕途(大约公元801年),
当时他薪资微薄,大约是月薪16贯,除去日常花销(官员一般有仆从等,花费较大),一年攒不下多少钱,如果按每月能攒下一半,也就是8贯钱,一年是96贯,大约4年多才能买的起房子。所以当时他也只能租房住,租的是已故宰相关播家的闲置宅院:他的《常乐里闲居》是这样说的:“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也就是说他只能与马夫、仆人挤在简陋屋舍中。后来白居易做了高官,又加上之前几十年的积蓄,终于在49岁的时候才买了属于自己的在长安的大房子,此时大约是821年,此时距离杨贵妃吃荔枝的时期大约过了有66年。这个房子位于新昌坊的东南角,其诗《竹窗》记录了乔迁之喜:“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我的房子在新昌坊,不要嫌小,不要嫌偏,容身还是没问题的......
游宦京都二十春
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
不如硕鼠解藏身
还有这首诗,是白居易买了这个房子后,感叹自己在长安的漂了近20年(实际约18年)的生活所作.....
有趣的是,当代杭州一套89方刚需房,同样需要普通家庭不吃不喝攒9.2年——这个数字,史称"房价收入比"。
白银流动性与土地兼并:明朝的次贷危机
万历年间推行的"一条鞭法"要求用白银纳税,硬通货短缺直接催生了民间高利贷。《金瓶梅》记载的月息5%绝非虚构,这与2023年某头部房企发行的美元债利率惊人相似。更可怕的是土地兼并:徐阶家族在松江占田24万亩,相当于今日某宇宙房企在长三角的土储规模。
当代数据更触目惊心:
(以熟悉点的杭州为例)
杭州2023年二手房挂牌量突破25万套,部分房价腰斩,创历史新高。2025年上半年二手房挂牌量icon飙到18.5万套,同比涨了30%,但同期成交量才刚过4万套。
2025年7月,杭州萧山二手房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据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最新数据,萧山区待售二手房数量从年初的8301套激增至25000套,增幅高达201,创下近十年最高纪录。
很多在2020年前后上车主城之外的“天选之子”,也就是大多数掏空6个钱包的普通家庭,基本上都有亏损。额,在同龄人通通买房定居的火热背景下,想当时我跟朋友还跑去临安径山寺底下,差点在房产合同上签名了。。后来临门一脚,估计被祖宗拍了一脑门,惊觉自己讨厌被长期束缚,忍住了没签。
某房产大v近期发布的视频截图(未知真伪,仅供参考)
全国法拍房数量5年增长180倍,像极了万历年间"绝卖"文书的爆发。
图:2023年-2025年4月浙江省法拍市场各月交易走势 数据来源:CREIS 中指数据·二手房版
杭州的"共有产权房"能打破历史循环吗?
这个南宋都城正在尝试用制度创新对抗历史惯性。
2023年推出的共有产权房政策规定:购房者与政府按比例共有产权,最低可5折购房,人才最低3折。这比张居正的"清丈田亩"温和得多,但效果待验——首批1000套房源吸引超3万人登记,中签率堪比科举。
更值得玩味的是政策细节:
10年内不得上市交易,防止炒作风气
重点面向无房家庭,精准度超过明朝的"粮长制度"
人才专项供给量占30%,暗合科举取士的精英逻辑
全国房产版图上的"万历十五年"时刻
当北京二手房均价跌回2017年水平,开放五环外购房门槛可能仅是开始。
当郑州"零首付"重出江湖,当昆明出现"西瓜换房"——这些魔幻现实背后,是城市分化比明朝更剧烈的资源虹吸。就像万历年间北方饥荒与江南奢靡并存,当下:
长三角上演"保障房竞赛",杭州、苏州等11城试点现房销售
珠三角开发商集体转向"工改保",深圳人才房价格打6折
中西部出现"鹤岗化"苗头,洛阳某楼盘单价跌破3000元
关于房产总量
2025年7月,一组数据在房地产市场引发震动。住建部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住房普查,这项历时8个月的调查摸清了中国城镇住房的真实数量。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住房总量已达3.16亿套,按照全国14.2亿人口计算,人均住房套数达到0.88套。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住房空置率仍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三四线城市的空置率已超过2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警戒线。
造成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复杂多样。人口结构变化是关键因素之一。我国人口自2022年开始呈现负增长,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仅为860万,死亡人口达到1180万,人口自然减少320万。根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35年,中国人口总量将降至13.8亿,城镇化率将稳定在75%左右。这意味着新增住房需求将持续萎缩。
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不容忽视。首先是金融风险积聚。截至2025年6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总额超过14万亿元,其中超过1.8万亿元将在未来12个月内到期。在销售不振的情况下,部分开发商已经出现资金链断裂。2024年至今,已有超过200家房企宣布破产或进入重组程序。
同时,住房空置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按照每平方米建筑成本5000元计算,全国空置住房锁定的资金超过16万亿元。这些资金如能投入实体经济,将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住建部测算,现有空置住房如能有效利用,理论上可满足未来5年的城镇住房需求增量。
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对居民财富也构成威胁。中国家庭财富中,约65%与房地产相关。在人口负增长和存量房供应充足的背景下,房价面临下行压力,可能导致居民财富缩水。2024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42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平均降幅为5.3%。住建部预测,未来5年,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面临15%-30%的调整压力。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万历年间松江府民谣"买田不如买宅,买宅不如买舟",与今天"买房不如租房,租房不如旅居"的思潮形成跨时空对话。
或许真正的启示在于:当房产从居住属性异化为金融工具时,无论张居正的考成法还是现代限购令,都只能延缓而无法阻止系统性风险的累积。
(全文完)
「转发启发」提示:
🔔今也不见明朝权贵,人生短短3万多天,你真的甘心被经济游戏绑住腿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