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陆续用一百多期视频,精讲《毛选》中的一百多篇文章。
今天这篇,我们聊一个插曲,但这个插曲,比很多正篇都重要,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看过《毛选》的同志应该知道,第一卷第七篇《反对本本主义》,发布于1930年5月。
第八篇《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发布于1933年8月。
中间,空了整整三年。
这三年,教员不是在休息,而是在经历一场惨烈、致命的思想决战。这场决战,差点葬送了中国革命,也正是在失败的烈火中,淬炼出了最伟大的领袖。
《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核心,用大白话说,就是你不能拿着莫斯科的地图,来走中国的山路。
教员不是反对读书,他是反对读死书,反对把理论当成万能公式的“本本主义”。
他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他已经感觉大事不好。
那些拿着“本本”的是谁?这些人不是坏人,恰恰相反,他们很多是充满激情、留学苏联的高材生。
他们手里攥着最“正宗”的马克思主义“本本”,坚信自己掌握着宇宙的真理。
他们的悲剧在于,他们把中国革命当成了一道数学题,想用从国外背回来的公式去解,而不是把它看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去解剖、去理解。
所以,教员反复强调,真理不在书本里,而在泥土里,在现实里,在千百万中国农民的锅碗瓢盆里。
这在当时,是对整个组织内主流思想的一次正面挑战。
可惜的是,《反对本本主义》这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文章,并没有得到上级的重视。
所以没有成为指导方针,反而成了一篇石破天惊的预言。
教员在文章中写到:
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一定要弄出错误。
历史,很快就用最残酷的方式,验证了教员的预言。
一场关于“按本本打”还是“按实际打”的A/B测试,开始了。
首先,是教员亲自操刀的“实事求是”派。
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国民党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围剿”,10万、20万、30万大军轮番上阵。结果呢?教员运用“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从调查研究中来的战术,全部以弱胜强取胜。
但是,胜利之后,教员的领导权,反而被夺走了。
接下来,轮到“本本主义”派登场了。
1932年1月,王明、博古这些领导者,手拿“上级本本”,天真地认为,胜利时刻到了!他们下达命令:第一任务,就是“夺取赣州”!
教员极力反对。他从实际出发,指出赣州城防坚固,三面环水,红军缺乏重武器,硬攻就是拿鸡蛋碰石头。
但是,他的意见被驳回。“本本”上说要打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打。
结果,红军猛攻33天,伤亡超过3000人,尸横遍野,赣州城纹丝不动。
这是一次教科书式的惨败,是“本本主义”用战士们的鲜血支付的昂贵“学费”。
你以为他们会吸取教训吗?并没有。
1932年4月。暂时恢复了一点指挥权的教员,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战法:避实击虚。
他建议绕开硬骨头,突袭防御薄弱但富甲一方的福建漳州。
经过激烈争论,这个计划得以通过。
结果,红军如神兵天降,迅速攻克漳州,缴获无数,还筹集了100多万经费。
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是实事求是结出的果实。
一胜一败再胜,对比如此鲜明,道理不言而喻。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颠覆了所有人的预料。
1932年10月,江西“宁都会议”召开。
会议的焦点,正是军事路线之争。
后方的领导们,手持尚方宝剑一样的“本本”,要求前线部队必须执行“积极进攻”的命令,去攻打更多的中心城市。
而教员,则根据血淋淋的战场现实,认为应该谨慎行动,反对盲目硬拼。
但是,教员的审慎,被称为“消极等待”,是“右倾机会主义”。他被批评缺乏革命热情,不尊重上级领导。
会议的最终决定是:解除教员的职务,让他去后方“养病”。
你敢信?那个刚刚用一场辉煌胜利证明了自己正确的人,就这样被解雇了。
理由是,他赢得“不正确”。
这背后,是更深层次的逻辑。是领导层为了维护“本本”的“政治正确”,宁愿放弃被实践证明了的、能打胜仗的军事路线。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错误,而是一场巨大的悲剧。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敌人大军压境的关头,革命的领导者们,却为了一个脱离实际的“本本”,开除了自己实践最多,最会打仗的领导人。
所以后来,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教员辛苦发展的军队差点被他们葬送完,最后还得靠教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等一系极限操作,才能逃出生天。
“本本主义”给革命带来的危害,是致命的。如果不是教员力挽狂澜,后果不堪设想。
教员在这段至暗时刻。
被送到福建长汀的一家福音医院,名义上是养病,其实就是“雪藏”。
职位被夺走,家人受牵连,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新的领导核心,把革命一步步带向深渊。
换做是普通人,可能早就心灰意冷,躺平摆烂了。
但是,教员没有。
他心里放不下革命,放不下人民。他拿起了自己最原始,也最强大的武器——调查研究。
不能指挥枪杆子,但他可以深入社会,解剖现实。
1933年,教员拖着带病的身体,一头扎进了福建、江西的乡野。他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对长冈乡、才溪乡等地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
他不是在简单地收集数据,他是在寻找一个关乎革命生死存亡的根本答案:
到底是什么,能让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支持你?
答案,朴素得惊人: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他发现,一个地方的政府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是不是支持,与这个政府有没有真心关心群众的生活,有没有帮他们解决油、盐、柴、米、看病、上学等问题,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这场政治低谷,恰恰成了他完成一次伟大战略跃升的契机。
被排除在军事指挥的棋局之外,反而让他有机会跳出来,审视整个棋盘。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他更多思考战争的根基是什么。他的视线,从战场延伸到了农村,延伸到了经济和社会的最深处。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些经济相关的文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通过教员这段经历,我们普通人也能获得极大的启发。
那就是一个强者,如何应对不可抗力的低谷期?
这个思维叫做
“转换战场”思维。
什么意思?
当你在一条自己最擅长的路上,被阻碍,被误解,被强大的规则压制,走不下去时,不要只是愤怒和抱怨。
真正的强者,懂得战略性地转换战场。
他们会找到一个新的领域,一个暂时不被主流重视,但却至关重要的地方。
然后,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这个新战场上发挥到极致,在这积蓄力量,并最终改变整个游戏的格局。
教员在军事这个旧战场,他被“本本主义”压制了,走不通了。
于是,他立刻转换到了经济和民生这个新战场。这活儿又苦又累,还不如指挥打仗来得风光,没人来他争。
但他恰恰在这个被人忽略的新战场上,运用“实事求是”的武器,找到了革命力量的真正源泉,影响人心的东西。
他深刻地理解了,在一场持久的人民战争中,决定胜负的终极力量,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人心向背。而赢得人心的最有效方式,不是宣传,而是实实在在地给人民带来福祉。
经济建设,成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核心要求。
每一粒粮食,每一尺布,都变成了巩固政权的砖石,变成了射向敌人的子弹。
他失去了一个总政委的职位,却赢得了对中国革命更深邃、更本质的理解。
我们还是用两个案例来具体体会一下。
第一个是商业上的案例,苹果创始人,乔布斯。
他的旧战场: 1985年,乔布斯在苹果的主战场,是“定义个人电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因为他特立独行的风格,在与CEO约翰·斯卡利的权力斗争中惨败,被自己亲手创立的公司董事会赶了出去。
然后被驱逐的乔布斯,开始“转换战场”。
新战场一:NeXT公司。 他创立了NeXT,虽然商业上不算成功。
但在产品层面,他意识到,技术虽然重要,但必须服务于用户体验,不能仅仅满足于工程师的自我陶醉。
在技术层面,开发的语言和框架,为后来苹果 iOS 系统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战场二:皮克斯。 他收购了一家电脑图形公司,把它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战场——动画电影。他用自己的远见和审美,把皮克斯打造成了全球最顶级的动画工作室,推出了《玩具总动员》等一系列神作。
而且在皮克斯的这段经历,彻底改写了他的管理哲学。他明白了,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强迫世界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创造一个让天才愿意追随的愿景。
12年后,当苹果公司濒临破产时,他们请回了乔布斯。他带着在NeXT和皮克斯学到的东西,强势回归,重新带领苹果走上巅峰。他输掉了12年前的一场宫斗,却通过“转换战场”,赢得了整个未来。
第二个是职场中的案例。
这样的案例可能大家感觉距离更近一些。
我最开始做内容的时候,满心想的就是当一个“纯粹的创作者”。我的战场,就是文章本身。我相信,只要我的文字足够好,言之有物,就行了。
但是后面,阴差阳错开始做运营,去管理社群,去回复用户评论,去处理用户反馈。
这种感觉像是一种“发配”。我一个搞思想的文化人,怎么能去做这种“客服”一样的工作呢?
我在我最擅长的“写作”这个战场上,被边缘化了。
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转换战场”。
我的新战场,就是一堆群,几千条用户评论,和数不清的后台反馈。这里没有文采飞扬,只有最真实、最粗糙、甚至最不耐烦的抱怨和需求。
但就在这个新战场上,我待了一段时间,奇迹发生了。
我停止了“我猜用户在想什么”,我开始“知道用户在想什么”。
他们的痛点,他们的渴望,他们使用产品时的每一个微小情绪,我都很清楚。我脑子里装的,不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上百个具体的用户吐槽、用户的痛点、用户的需求。我开始更懂用户了。
再到后来,我重新开始创作的时候,我写的东西有了一种新的气质,更接地气了。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写的东西可能还是很硬核、有价值,但绝不会像现在这么通俗易懂,也不会有这么多同志愿意看我的内容。
好了,同志们,今天我们聊完了教员的至暗时刻。
最令人动容的一点是,教员是在个人权力被架空的“至暗时刻”,依然在思考革命、思考根据地、思考中国人民。他把个人的荣辱得失,完全融入到了更大的事业中。
也让我们得到了一条极其重要的启发:
真正的强者,在一条路上被阻碍,被误解,走不下去时,不会愤怒和抱怨,而是懂得转换战场。
所以,同志们,即便身处困境和低谷,也永远不要停止行动,因为你走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费。虽然不能立刻看到效果,但这每一步,都是在为你的未来添砖加瓦。
后续我将陆续解读《毛选》中关于经济的几篇重要文章,以及对这些文章我们普通人的启发。
如果觉得我的视频对你有一些帮助,想快一点看到后续的内容,可以多多互动支持一下,让我有动力继续更新。
我是亿文,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