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刷手机全国通用,老年人会被“智能鸿沟”落下吗? -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医保刷手机全国通用,老年人会被“智能鸿沟”落下吗?

2025-08-30 03:39:13

医保刷手机全国通用,老年人会被“智能鸿沟”落下吗?

“我这把年纪了,别说刷手机看病,有时候连微信都点错!”78岁的李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排队时嘟囔着。旁边的小孙女一边教爷爷扫码,一边感叹:“以后要是不用带卡,全国都能直接用手机,那得多方便!”可李伯摇头:“你们年轻人觉得方便,我们这些老人怕是跟不上趟儿。”

2026年起,全国医保刷手机将统一标准,不分南北、不论城乡,看病买药一部手机就能全搞定。这消息甫一公布,就像石子扔进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皱眉担忧——技术的进步,会不会让部分群体掉队?尤其是咱们的银发族,到底该怎么跨过这道“智能门槛”?

【全国一码通行,是便民还是新考验?】

先说个大实话:过去各地医保系统各自为政,“你有你的码,我有我的卡”,异地就医、移动支付、电子处方,每一样都像打怪升级,总要遇到点不兼容的小麻烦。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国93万家定点机构已接入医保码,但异地结算障碍依然困扰着不少患者。

国家这一回出手,将所有便民服务纳入同一个篮子里——无论你用的是哪个APP,无论是在上海三甲医院还是西北小镇诊所,只要掏出自己的医保码,都能“一键通关”。听起来确实很美好,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熟练操作智能设备的人来说,这就是福音;但对那些还在翻找实体卡片、连密码都记不住的老人家呢?

【适老化改造,还得动真格】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70岁的王阿姨独自去医院取药,窗口前排满了低头族,她却只能尴尬地问护士,“姑娘,这个二维码咋扫?”虽然国家标准强调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用上了银行级加密、人脸识别等高科技,可对许多长者来说,“安全”二字远没有“顺手”来得重要。

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仅约38%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功能(数据来源于2025年《国民数字生活调查》)。换句话说,大约六成老人面对数字医疗服务仍存心理和技能障碍。如果未来医院窗口只剩下一两个人工柜台,那些不会玩转App的大爷大妈,是不是又多了一重焦虑?

其实,不只是个人能力问题,更涉及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早已提出,要为特殊群体提供线下辅助与指导。但现实中,有多少基层医疗机构真正配备了专职引导员?有多少家庭愿意花时间帮父母学会新技能?如果不能同步推进硬件普及与人员培训,再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变成新的壁垒。

【便利背后,还有哪些隐忧?】

不可否认,新标准让看病缴费效率大幅提升。据民政部白皮书披露,在已经实现移动支付覆盖的城市,看病平均节省30-60分钟排队时间。但凡事都有两面。一方面,大量敏感信息集中在线上传输,对网络安全要求极高;另一方面,一旦出现系统故障或网络瘫痪,会不会影响急需救治患者及时结算报销?

再来看慢性病管理。现在电子处方流转越来越顺畅,35万家机构开出了6300余万张电子处方(国家统计局核准),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购药送到家门口。这对腿脚不便或居住偏远地区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革命。不过,如果快递延误或者系统识别错误,该如何快速补救和投诉处理机制是否完善,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城乡差距。在一些偏远乡村或者信号盲区,即使政策再先进,没有稳定网络、一台破旧安卓机也难以承载那么复杂的数据交互。真正做到“不让一个人掉队”,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协同发力,把最基础的设施铺到每个角落,把最温暖的人文关怀送给每位用户。

【全民共享成果,让幸福没有死角】

回过头来看,无论技术如何升级迭代,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百姓少跑腿、多省心。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仅靠一纸文件、一套标准,而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人量身打造解决方案。从志愿者陪护扫码,到增设线下绿色通道,从开展公益培训班,到推广语音导航界面,每一步都是向公平迈出的坚实脚印。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或父母因为不会操作而错失便利,你会选择抱怨时代太快,还是主动学习迎接变化呢?对此你怎么看?

#百家号银发科技#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联词条: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