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动刀,右手撒钱:三位金融掌门人联手,重写了赚钱的规则 -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左手动刀,右手撒钱:三位金融掌门人联手,重写了赚钱的规则

2025-10-08 03:57:43

左手动刀,右手撒钱:三位金融掌门人联手,重写了赚钱的规则

最近刷手机,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宏大叙事和个人体感之间,裂开了一道东非大裂谷。

一边是新闻里动辄几十万亿的金融资产,感觉国家有钱得像是刚拆迁了几个银河系;另一边是你看着自己股票账户里的那抹销魂的绿色,和余额宝里越来越四大皆空的收益,只想点一首《凉凉》送给自己。

前两天,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三位掌门人罕见地坐在一起开了个会,一口气报了一大堆牛逼闪闪的数字: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全球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二;外储规模,连续20年全球第一。

听着是不是特上头?感觉明天就能开着法拉利去买菜了?

别做梦了,朋友。

这串数字背后,是一场你看不见的战争,或者说,是一次给整个金融系统做的、极其深刻的“体检报告”和“清创手术”。而这场发布会,就是医生拿着报告单告诉你:别慌,大的手术做完了,人还活着,而且指标正在全面向好。

一篇好的财经文章,就是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给用户看,顺便再踹两脚。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几位大佬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最基础的第一性原理:国家为什么要搞金融?

不是为了让你在股市里财务自由,也不是为了让银行家们开上宾利。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输血的管道系统。如果这个管道系统里到处是血栓、漏点和寄生虫,那实体经济这具肉身,迟早要被拖垮。

过去几年,我们的金融管道系统,说实话,有点堵。

有些地方融资平台,借钱的时候像个战神,花钱的时候像个散财童子,还钱的时候像个老赖,搞出了一堆债务风险。有些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乱得像盘丝洞,大股东把银行当自家提款机,风险累积得比你一年的班还多。还有资本市场,一度成了某些公司“瞎积薄发”的乐园,PPT吹得天花乱坠,上市圈钱然后一地鸡毛,留下一堆被套牢的散户怀疑人生。

所以,这几年你感觉到的经济“体感不适”,很多都源于这些金融管道的“堵塞”和“跑冒滴漏”。

现在你再看那几位大佬的发言,味道就不一样了。

金融监管总局的李局长说,高风险中小机构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压降,相当一部分省份实现了“动态清零”。

这话听着平平无奇,翻译过来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定点清除”。这就像给身体做清创手术,把那些已经坏死、可能引发全身感染的组织给割掉。过程肯定疼,甚至要截掉一两个小指头,但为了保住整条命,这刀非挨不可。他们清退了3600多个违法违规股东,处置了一批不法金融集团。这可不是请客吃饭,这是真刀真枪地在拆雷。

拆完雷,管道干净了,接下来干嘛?

输血。

给谁输?不是给那些僵尸企业和投机分子,而是给那些真正能创造价值、解决就业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

所以你看到,央行的潘行长和金融监管总局的李局长都在强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监管总局甚至牵头搞了个机制,发放了22万亿贷款,还扩大了“无还本续贷”的范围。

什么叫“无还本续贷”?这就是典型的“喂到嘴里”。

等于说,一个做正经生意的小老板,贷款到期了,只要你还在正常经营,银行可以直接给你续上,不用你先砸锅卖铁凑一笔钱还旧账再借新账。这一下子就救活了多少在资金链边缘挣扎的中小企业。

一边是动刀子割肿瘤,一边是给健康细胞猛灌营养液。

看懂这左右互搏了吗?

左手动刀子,右手撒甘霖。

目的就是一个:把宝贵的金融资源,从坏死的组织上,抢救到还有救的细胞里。

所以,那个470万亿的总资产,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它更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而这份报告告诉我们,经过几年的调理和手术,虽然还有些指标偏高,但最危险的阴影,正在变小、变淡。

说完了银行和信贷这根主动脉,再来看资本市场这个情绪放大器。

证监会的吴主席上来就扔了个重磅数据:过去5年,上市公司分红、回购了10.6万亿。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同期IPO和再融资金额的两倍多。

翻译一下就是:股市从投资者口袋里拿走1块钱,同时给投资者发了2块钱的红包。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A股的形象更像个貔貅,只进不出。现在风向变了,监管在用各种明示暗示告诉你:想上市圈钱可以,但你得给股东实打实的回报,别光画饼。

这就是新“国九条”和一系列配套规则的核心思想:重构底层逻辑。

以前的商战,可能靠关系、靠胆子大、靠讲故事。现在的商战,越来越像一场正规的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新规就是在明确这个拳击台的规则:不许插眼、不许踢裆、不许嗑药。谁想靠“瞎积薄发”的运气上市圈钱,门儿没有,窗户也给你焊死。

所以你看到了科创板、创业板开始给真正的硬科技、甚至未盈利的科技企业开绿灯。

这说明啥?

说明咱家的场子,不仅要自己人玩得转,还要让外人也觉得有搞头,敢下注。

这叫自信,也叫压力测试。

把一堆只会讲故事的“伪私募”和僵尸机构给出清了,把外资请进来同台竞技。逻辑很简单,只有让狼进来,羊群才会跑得更快,才能进化出更强壮的物种。中国资本市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好了,大逻辑我们捋清楚了。

银行系统在“排毒清瘀”,资本市场在“正骨塑形”。

那么问题来了,这跟我们普通人到底有几毛钱关系?

关系太大了。

第一,你房子的月供可能真的少了。央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一年给5000万户家庭省下3000亿利息。这笔钱,是你每个月能实实在在揣进兜里的。虽然不多,但在这个大家都不容易的节骨眼上,这就是最直接的“体感”。

第二,你手里的钱,理论上更安全了,但也更难瞎折腾了。

钱多了。

市场大了。

规矩也硬了。

所以呢?

所以别老想着一夜暴富,那是神话,不是规划。高风险机构被清零,意味着你把钱存进小银行,暴雷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资本市场规则变硬,意味着你闭着眼睛打新、炒作垃圾股就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像你妈觉得你冷,给你套上了三层毛裤,虽然有点勒得慌,但确实不容易感冒了。

第三,人民币越来越“硬”了。发布会提到,人民币成了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这事儿听着宏大,但它意味着以后我们出国买东西、企业做外贸,可以减少被美元汇率“割韭菜”的风险。你手里的红色票子,在国际上的购买力正在被重新定义。

总而言之,这场三巨头的联合发布会,不是在放礼炮庆祝,而是在交作业。

他们用一堆普通人听着头大的数据,翻译出了一个核心意思: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默默地给这艘叫“中国金融”的巨轮清理藤壶、修补漏洞、加固装甲。现在,基础打得差不多了,虽然外面风浪还很大,但这艘船更稳了,也更有劲儿了。

对于我们这些船上的乘客来说,可能感觉到的不是船速突然加快的推背感,而是风浪中颠簸减弱的安稳感。

别指望明天股市就上八千点,也别抱怨赚钱没以前那么野了。

一个健康的生态,一定是淘汰投机取巧,奖励辛勤耕耘。从火山口模式,切换到农耕模式,虽然少了点一夜暴富的刺激,但多了几分“快种快收”的踏实。

这,可能就是新常态下,最大的现实。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