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老金并轨改革(2014-2024年)的过渡期内,退休"中人"的待遇差异成为热议话题。早退与晚退的选择直接影响养老金水平,甚至导致月差额高达数千元。下面本文将从过渡性养老金、职业年金、计发基数等多个角度,解答两者差距的根本原因。
一、养老金差距核心原因
1. 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差异:早退"中人"改革初期按临时标准核算过渡性养老金,实际应得待遇被严重低估。例如山东王阿姨2017年退休时过渡性养老金仅800元/月,2022年重新核算发现应达1500元,期间损失数万元。晚退者直接适用完善后的计算规则,过渡性养老金更充分。
2. 职业年金积累悬殊:职业年金自2014年10月开始缴费,早退者积累时间短。如上海两名同条件退休人员:2018年退者职业年金320元/月,2022年退者达1100元/月,仅此项月差780元。
3. 计发基数大幅增长:养老金计发基数与退休前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挂钩。
4. 新老办法补发比例差异:过渡期内早退者(如2015年)新办法高出老办法的部分仅补发10%,而晚退者(如2024年)补发比例达100%,直接导致晚退养老金基数更高。
二、具体差距数据
三、调整与现状
1. 地方补偿尝试:部分地区已启动早退"中人"养老金重算,但全国性统一补偿政策尚未出台。
2. 年度调整倾斜:如广东省2025年方案通过定额增加(28元/人)+ 挂钩调整(基数0.54%+工龄0.8元/年)适度缩小差距,但对高龄早退者倾斜力度仍有限。
综上所述,退休"中人"晚退通常能获得更高的养老金,但早退可能在健康、家庭需求等方面更具灵活性。建议密切关注地方养老金重算政策,以最大化退休保障。希望以上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