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天才?我就是笨鸟先飞"——孙颖莎的球台哲学
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结束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孙颖莎:"很多人说你是天才型选手,你怎么看?"这个顶着娃娃头的姑娘擦了擦汗,咧嘴一笑:"哪有什么天才?我就是笨鸟先飞,6点半起早练接发球,总没错吧。"
这话听着耳熟。二十年前刘国梁在训练馆墙上刷过"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如今孙颖莎用行动给这句老话做了新注解。队友们收工后,她还在加练反手,运动服被汗水浸出深色印记;混双决赛前夜,她拉着王楚钦加练到场馆熄灯。东京奥运混双丢金后,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较劲,让她和搭档在巴黎完成复仇。
但真正让人记住的,是她说这话时的神情。女单决赛输给陈梦后,这个被称作"小魔王"的姑娘第一时间跑去祝贺师姐,转头就在团体赛化身"人间发球机",把日本选手打得直摇头。有网友翻出她小时候的采访视频,10岁的孩子对着镜头说:"输了就再来呗,乒乓球又不会跑。"
国乒队医讲过个细节:孙颖莎的右手腕常年缠着肌效贴,揭下来时能带下一层皮。教练组私下叫她"孙铁人",不是夸她天赋异禀,是佩服她能把枯燥的接发球训练重复上千次。就像她自己说的,早起练球不是什么秘密武器,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挥拍。
这种近乎笨拙的坚持,在当下这个热衷造神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社交媒体更愿意传播她"暴扣对手"的精彩集锦,却很少拍她对着发球机一练就是三小时的背影。某次商业活动上,主持人让她展示"天才球感",她愣是当着全场观众的面,老老实实打了组基础动作。
或许正是这份清醒,让她在23岁就懂得:领奖台上的高光时刻,永远来自球台下那些无人喝彩的清晨。当多哈世乒赛的镁光灯再次亮起,这个总爱说"再练一组"的姑娘,又躺倒在冠军领奖台的地板上笑成了表情包。
领奖台从来不会辜负那些和发球机较劲的人。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