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刚一靠岸,喇叭声拉响,船员们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
这不是简单的到港,不是普通的打卡上岸,而是一次直面朝鲜——这个被层层迷雾包裹的国家的机会。
你要说踏进朝鲜容易?
我只是冷笑。
你没亲身经历过那种紧张,那种在陌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无力感,根本体会不到什么叫做“谨小慎微”。
别说游客了,哪个普通人能随便进来?
没有通行证、没有海员证、没有护照,连门槛都摸不到。
我们这帮船员,算是沾了行业的光,攒了天大的运气。
船靠的是罗津港,一个名字听着挺普通的地方,实际上一脚踏进来,像掉进了一部八十年代的黑白电影。
空气里飘的不是浪漫,是陈年旧事的味道。
码头上,人民军盯得死死的,眼神里没有半点笑意。
别以为是装腔作势,他们的警觉是真的,他们的防备也是血淋淋的现实。
你试试看,证件不全,敢不敢踩上罗津的土地?
立马给你来个人墙包夹,什么叫“杆杆”压身?
那不仅仅是恐吓,是可以让你瞬间感到骨头发凉的压迫感。
等了半个小时,终于等来检查证件的那群人,一一过目,像在看假钞。
所有证件合格,才松一口气。
证书到手的时候,身边的同事都快跳起来了,真像是脱缰的野马。
然而,兴奋还没持续几分钟,就被冷水浇了个透。
港门口,人民军直接横在那,来回巡视,啥叫不留死角?
连兜里的烟、火机、钢笔都得掏出来。
手机相册翻得比你妈还仔细。
全身上下搜一遍,这不是演习,这是真实生活。
你第一次到朝鲜?
大概率会在这关上吓得怀疑人生。
闭关锁国不是说说的,这里是真刀真枪地执行,每一处细节都让你体会到什么叫“与世界隔绝”。
放行了,我们几个船员像没见过世面的小学生——其实真没见过。
港口外安静得离谱,没车,没闹市,有的只是牛车,还有满脸戒备的朝鲜村民。
你过去打个招呼,人家倒先嫌你可疑。
没有热情,只有警惕。
有人扔下手头农具,撒腿就跑,几分钟后就摇来一群人,打量着你,仿佛你是什么间谍。
说实话,那一刻我也有点慌。
尤其是语言不通,朝鲜语硬是听得稀里糊涂,连清津的口音都不一样。
村社长终于出现,打量了我们一圈,叫来个会点英文的小伙子。
对方一开口:“你们是中国人吗?”气氛才缓和一点。
可话里话外,都在问我们来干嘛,要不要通知人民军。
说白了,人家怕间谍,怕麻烦事砸进村里。
村里新婚的小夫妻,三辆自行车的阵仗,看得我们一群外人目瞪口呆。
新娘坐在单车后座,带着篷布袋的应该是丈母娘。
还有一口锅,带着锅盖晃晃悠悠地跟着队伍走。
问一句才知道,在朝鲜,结婚也分三六九等,有锅有米就是体面的彩礼。
缝纫机出现,那是“高配”才有的排场。
你以为村民都能家家户户吃冷面?
别傻了,冷面是结婚才舍得吃的稀罕物。
大家凑上来起哄,不过是逗个乐子,真要吃,还真是个问题。
乡下人朴素,见到外人反而怕得要命,真怕你惹事。
小伙子问我们要不要进村,“要报备”,一下就把我们热情扑灭了。
你在清津有熟人,进村都能绿灯直行,这里就不行。
算了,掉头去城里逛。
一条土路,风吹起来尘土飞扬。
几个人嘀嘀咕咕聊着刚才的锅,聊朝鲜的结婚风俗,外行人没见识,内行人也只是猜个大概。
到了城门口,刚松口气,又被巡逻的人民军拦下来。
三个人,杆杆直指我们,气氛一下冷下来。
第一次来的同事都吓懵了,直哆嗦。
我心里暗骂,这下麻烦了。
沟通不顺,朝鲜人对英语根本不感冒,嘴里咿咿呀呀,不理你什么解释。
直接把我们押上一辆军绿色篷布车,后斗里闷得人喘不上气。
人民军坐在身边,脸上一个表情都没有,紧张得就像押送犯人。
一路上我小声提醒同事别乱动,别说话。
出国最怕的不是危险,是沟通障碍和文化误解。
车子一停,把我们扔进局里一个小房间,四个人挤得一动不能动,屋里连转身的地儿都没有。
等了好半天,终于来个人会说中文,我赶紧解释,我们都是中国船员,有证件,有官方授权。
对方核查一圈,放我们走。
临走了还不忘提醒,天黑前赶紧回船,夜里没有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节能?是,没油、没电,根本开不起灯。
走在罗津的大街上,四个人分一瓶水,15块钱一瓶,外贸店买的。
这里人民币、美元都能用,不过全靠现金,买个东西还得登记,用多了回头还得查账。
街上没啥吃的,店铺冷冷清清,偶有小广告,内容全是“国营”“爱国”这一套。
乱贴乱画没见过,倒是卫生搞得挺好,地上没烟头没垃圾。
房子外头阳台上摆满鲜花,没有晾晒衣服的乱象,都是规定好的,讲究个“城市面貌”。
外人看着赏心悦目,实际上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统一管理。
没人随手拍照,交通警察对着你手机检查得比查户口还细。
哪敢乱拍姑娘,一个不小心,手机给你没收,照片删个精光。
朝鲜女人打扮得体,短发、扎辫子,白衬衫配七分短裙,公文包一提,那就是体面人。
男人一律规矩头发,整齐制服,少有花哨。
城里能开上汽车的,那是有大本事,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
普通朝鲜人能分套房子住,新人结婚领结婚证才能申请新房,家里老人孩子都住一起,人口多了可以换大房——可房子和家电都归国家,搬家只能人走物留。
只有那些立了大功、拿了奖的,才有资格拥有“终身私产”。
运动员、劳模、技术骨干,才能一辈子享受独立的房子和车。
哪个家长不盼着自家孩子出人头地?
哪个年轻人不憧憬进首都?
可机会只有少数人能争到,一人出名,全家沾光,这里的现实干脆得刺眼。
街上兜了一圈,心里也五味杂陈。
这里不是没有生活气息,只是这种气息被层层制度磨得近乎无声。
想找点吃的,没门。
能用的外汇,现金交易,一切都被登记在册。
路边没有乱糟糟的小摊,没有随处可见的晾衣绳,只有阳台上的鲜花和冷清的窗户。
你能说这里不干净?
不能。
你能说这里不压抑?
也不能装没看见。
回港口,岗亭里还得全身过一遍检查。
手机照片、口袋里的现金、外带的每一样物品,都得向人民军交代清楚。
一点不熟悉,流程就麻烦得让人抓狂。
你在清津有熟人,什么都能快人一步;在罗津,规矩就是天。
每走一步都要看脸色,每个动作都得合着节奏。
这样沉重的体验,不是看看旅游宣传片、刷刷网络热帖能体会到的。
只有真正踏足、被盘查、被质问、被冷眼旁观过,才知道朝鲜是什么味道。
说句实在话,这地方给我留下的,全是扎心的真实。
工资不到五百,农村人一两百。
你在这掏一万块,身边的人可能惊得手抖。
车不多,人不多,城里清冷,农村更是原始。
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写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疏离。
你说他们落后、封闭、谨慎,我不否认。
但你真要说他们穷得可怜、没尊严,我还真不忍心。
人家有自己的骄傲,有自己的规则。
房子免费、医疗教育不花钱,这些在我们眼里已经变成历史画面的东西,在这里仍旧是现实。
只是现实没那么多糖衣,残酷、闭塞、但极度统一。
整个朝鲜,谁都想进首都,谁都盼着一飞冲天。
可大多数人注定就是小城市里的一粒尘土。
你在这里能看到以前的我们,看见过去的影子。
羡慕?
不羡慕?
这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事。
你要问我值不值?
我只说,见过就不后悔。
那些村民的警觉、城里的冷淡、制度的死板、偶尔透出来的善意和温情,还有那一口锅、一瓶水、几张随时可能被删的照片,全都让人无法忘记。
长路漫漫,走出去一趟,回来再看脚下的土地,心里更塌实了。
朝鲜,带给我的,是沉甸甸的现实。
一场穿越时空的体验,一场直击灵魂的旅行。
你来,未必喜欢,但绝对会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