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乾隆年间的大官,大家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名字多半是“刘罗锅”吧?影视剧里的刘罗锅风头那么劲,人人都觉得他才是乾隆朝最风光的汉臣。可是,其实真正被乾隆帝青睐和看重的,反倒是刘罗锅的老爸刘统勋。
刘统勋这个角色,可不是一般人。在乾隆心里,他就是最值得敬佩的汉族大臣。等到刘统勋去世,乾隆还特意亲自赐了个“文正”的谥号,这在当时绝对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要说刘统勋家世,那才叫一个有底蕴。祖祖辈辈都在朝为官,家学渊源,根正苗红。自他高祖父开始,刘家就渐渐在官场上发迹。到了他爷爷,更是成了康熙年间有名的贤臣。换句话说,刘统勋从小视野就宽,起点也高,能见识到许多普通人一辈子都碰不到的东西。
不过呢,出身好归好,要想混得好,还得看真本事。乾隆之前,是雍正当皇帝,雍正那个“工作狂”可是大清出了名的重才之人。刘统勋十七岁中举,二十四岁进士,这成绩搁大清几百年都是凤毛麟角。雍正二年,他考中进士,面圣的时候,皇帝一听说他家里三代都是进士,更加器重他。雍正心里其实特在乎这些老臣后代,也难怪对刘统勋格外照顾。
到雍正后期,刘统勋就混进了南书房。别看这只是一小步,意义非凡。可要说刘统勋真正飞黄腾达,还是要等乾隆即位之后。乾隆刚上位的时候,根基并不稳,幸亏老爹雍正留下了几个左右手,比如张廷玉。后来乾隆掌控朝政,老臣们慢慢成了他的包袱。
乾隆第三年,刘统勋的位置就有了质的提升。第二年他被提拔为刑部侍郎。为啥乾隆要用他,这事一点都不复杂新皇帝最需要值得信赖的自己人。像刘统勋这样出身、能力、资历都在线的,那当然不能放过。
大家知道,乾隆挑人很看重科举出身,这也是李卫让他不太顺眼的关键。刘统勋之前已经有了南书房的经验,这让他在众多大臣中优势明显。
乾隆四年,刘统勋因为守孝回家,俩年后刚复出就被任命为左都御史。这个职位,就是专管监察百官。说句实在话,这个岗位他真挺合适从来不怕权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时朝里最牛的两个角色张廷玉(老资格,汉臣头牌)和讷亲(乾隆亲信),他都敢点名弹劾。
要知道,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刘统勋和张廷玉同为汉臣,还是曾经的上司下属。别人谁敢较真?很多人都后背发凉,甚至挤兑刘统勋脑子是不是短路了。可事实就是,刘统勋敢告这俩,手里肯定有真凭实据。事情张廷玉和讷亲都只能低头认错,刘统勋名声大噪。有人说他是为了提威信,其实不过是他在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罢了。
有些大臣忌惮权贵,明知他们有错也不吭声。而刘统勋就要当那个打破僵局的人,他心里只有国家和皇帝的利益。
再说到治理贪腐,这才是刘统勋真正出名的地方。乾隆十八年,皇帝派他去查江南河道。那会儿地方官串通一气,保护伞扎堆,动了河道的银子,不说查,查了就是动人奶酪、甚至要命的大事。刘统勋表面一团和气,背地里抽丝剥茧,没几天就把真相摸了个底掉。一个月不到,论文案查得明明白白修河道的钱全被地方官贪了个差不多。刘统勋二话不说,直接上奏乾隆。乾隆虽不如雍正冷硬,也不心慈手软。三十多个江南官员受罚,重的砍头、流放,轻的革职。此后大家都明白,谁要是贪到刘统勋手上,基本是劫数难逃。这其中不光有小官,也有大员,可他始终刚正不阿,从未被人情关系绊倒。
讲真,因为这些事,他在官场得罪了不少人,但从来没低过头。
等到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已经年过六旬,身体也因为外放多年落下毛病。但他还是尽心尽力。当时他都成了东阁大学士,相当于文官领袖。就在一天早朝刚进紫禁城,轿内就突然晕倒,等人发现救治,一切已经太晚。
乾隆得知消息,心急如焚,甚至亲自去刘家吊唁。第二天上朝,乾隆伤心得当众感叹:“朕失去了一只手臂!”为他亲批谥号“文正”,还追赠太傅。且不说文正这个称号含金量多高,自宋朝来就是文臣顶级荣耀。而在清朝,大多文正都是皇帝的老师,刘统勋能获此评价,足见其分量。
明朝朱元璋就废了丞相制,可乾隆偏说,刘统勋是大清的“真宰相”。这种地位和赞誉,不仅在乾隆一朝独一无二,就算放眼整个清代,也只有刘统勋一人能够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