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买个车还不如买彩票,至少中奖概率摆那呢。可你听说过吗?买辆新电动车,头一回开回家,车还没热乎,问题就一箩筐。王女士这波操作,被商家晃悠得团团转,比买包辣条中奖都难。新车掉漆、生锈、漏水,这是买车,还是买了辆泡水车出来?想想都让人火大。
咱们真的得琢磨琢磨——“新车为什么会这么快掉链子?”难道现在的新车标准都低到地缝里了吗?正常人理解,“新车”怎么着也得禁得住雨淋日晒吧。这不是说要让车跟战斗机一样无所不能,但头两天就露馅,实在是太不像话。这里面到底是产品不过关,还是商家拿残次品冒充新车?这个问题,谁能给我们一个解释?还是这行业本来就是“新瓶装旧酒”,把大家都当傻子糊弄?
我们再反过来想,商家遇到投诉之后展示的“冷硬核”操作,你怎么看?本来理应坦诚沟通、解决用户困扰,结果商家第一反应居然是“你有执法证吗?没有证我砸你相机!”不知情的,还以为这地方拍戏呢。消费者有问题,媒体帮着反映,这不是日常操作吗?怎么场面就成了“黑店护院”?这种处理态度,说实话,比车辆本身掉漆都让人心寒。这样的商家,让人怎么信得过?
消费者维权为什么这么难?表面上,是商家不肯退,嘴上喊着“消费者放心单位”,实际上就是“打死不退只维修”,再换几辆也还是一锅粥。深层问题呢?大概还在于大部分消费者碰到类似问题,第一个想法不是干脆退货,而是忍了。毕竟自己不是懂行的,怕闹大费事,怕时间成本高,怕被各种理由拖着,最后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王女士能走到这一步,其实多亏了咱们的媒体和市场监管部门介入。但问题来了,假如没有媒体关注,市场监管部门又没第一时间到场,王女士能不能拿回公道?很难说。那这个行业对普通用户是不是太不友好了?想起不少人买车、买家电、买房子,往往沟通无数次,维权成了“消耗战”,摧毁的不光是情绪,还有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做生意,不就是要个口碑吗?难道真的比那点蝇头小利还不值钱?
我琢磨啊,出现这类问题,说到底,厂家和商家有“错配”。厂家出厂标准低,商家拿杂牌充名牌,渠道混乱,缺乏监管,所有环节凑一起,漏洞百出。这就像地上的窗帘拉开一条缝,老鼠想怎么钻就怎么钻。我们是消费者,当然希望能对自己用的钱负责,买到值当的商品。可面对这些商家,不管投诉多少次,他们总能找到一堆理由推脱,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还有,就是消费者和商家议价的地位本身就不平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王女士手里有购车凭证、付款记录,商家却已经把旧车处理了。一旦双方对旧车价格分歧,这“退车”就成了卡住脖子的关卡。你说退车,商家要扣钱,还能以各种理由压价,直接把你逼得骑虎难下。你不同意,他们就耗着你。真到了媒体或监管介入,他们又可以“让价”,看似让步,其实留了一堆后手。消费者就算赢了,也是大费周折,输了能怪谁?
说白了,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一辆电动汽车或者其他商品,耗费大把时间一而再地协商、投诉、打电话、找媒体?能做到王女士这个份上的,都是“勇士”。可大多数人遇到问题,要么自认倒霉,要么忍气吞声,“快刀斩乱麻”最后吃亏的总是消费者。那些“服务承诺”“三包政策”,如果不是消费者铁了心较真,估计也就是墙上的装饰。
我们总说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啥到实际操作层面就卡壳?有些人动不动就讲“市场自净能力”,可一天到晚花样百出的小品牌山寨货照样横行无阻,市场真有能力管住自己?你让市场自净,结果恶劣商家不停换壳,换个标继续卖,不少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来真假。甚至厂家自己都不敢承认生产过那些型号,消费者买回来,还要倒过来查真伪,这不是闹笑话吗?
再想一步,监管部门每次都是“救火队员”,时间、精力全都放在调解一宗宗个案上。消费者需要的是根本性规则保障,不是等着出事补救。如果规范得更细,商家敢于乱来,结果就不是“商榷”了事,而是真金白银甚至行政处罚,这样还有多少人敢顶风作案?可惜现实就是,很多商家依赖的就是消费者“怕麻烦、怕出事”的心理,张牙舞爪、仗着地头蛇优势灌水忽悠。
说到底,咱们老百姓就图个事不大、买得值、用着稳。企业开门做生意,最基本的良心应该是让用户买单之后不吃亏,结果有的商家就搞成了“打一枪换一炮”的勾当。就像王女士买电动车,才两天就“爆漆+漏水”,换辆还更惨,品牌还成“假品牌”。这事再怎么修维修,都掩盖不了背后的乱象。你让消费者以后还怎么敢信任其它产品?等哪天出了恶性安全事故,那才是天大的隐患。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句:我们的维权难度,真的是天经地义的吗?如果要靠媒体曝光、市场监管局介入,才能解决理所当然的售后问题,是不是整个体系都出了大问题?产品应该经得起时间考验,商家应该拿得出担当,监管也不能总是事后救场。每一位像王女士这样的消费者,她们的辛酸和无助,照出的是行业的乱象,是制度的不足,更是一种亟待打破的潜规则。
你说,这样的生意能长久吗?这点小九九,都藏不住的。如今信息发达,“有事帮您办”帮了王女士,下一个王女士会是谁?只希望,别再有人需要靠曝光这条路来要个“公平”,该是属于她们的权益,就该坦荡荡地给她们,而不是藏着掖着,层层设防。
其实,消费者想要的未必是最贵、最先进的产品,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份基本的安全感和被尊重的权利。别把用户当傻子,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这行就离完蛋不远了。所以,有没有可能让大家买新车不用赌概率,而是明明白白、稳稳当当开回家?我看,这一天应该不是梦,只是要看这行里的“有心人”有多少。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