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黑龙江退休人员的银行卡突然多了一笔钱,2025年1-7月的养老金补发金额无声无息到账了。 一位工龄28年、原本每月领1961元养老金的阿姨,补发376元后,现在每月能多拿54元,涨幅2.74%,比全国平均2%的涨幅高出不少。 更让人意外的是,黑龙江这次根本没提前公布调整方案,直接“打钱上门”,成了全国第一个落地养老金补发的省份。
与此同时,河北、天津等地的退休老人登录当地人社APP,发现补发金额已经显示在系统里,虽然钱还没到账,但心里总算踏实了。 有人调侃:“黑龙江这是‘闷声发福利’啊! ”
为什么有人涨得多、有人涨得少?
养老金的调整从来不是“人人涨2%”这么简单。 今年国家定的调整公式很明确:定额+挂钩+倾斜三部分叠加。
第一刀切公平:定额调整
同一地区的所有退休人员,先统一加一笔钱。 比如2022年广东每人每月固定加28元,这笔钱对原本养老金低的老人最友好,多出来的几十块,可能直接让他们的涨幅冲到3%以上。
第二刀看贡献:挂钩调整
这部分直接和你的工龄、原来的养老金水平挂钩。 工龄越长、原来缴得越多,涨得就越多。
黑龙江那位28年工龄的阿姨,每月多拿54元,一大半功劳来自她的工龄。 但工龄不是唯一标准。 另一位黑龙江退休老人,工龄长达44年,每月却只涨了70元,比43年工龄涨84元的那位还少。 问题出在哪? 原来他之前的养老金基数低,挂钩调整中“按比例增加”的部分就少了。
第三刀补弱势:倾斜调整
70岁以上老人、艰苦边远地区的退休人员,能额外多领一笔钱。
今年刚满70周岁的老人(1954年出生)是重点照顾对象。比如2022年汕头规定,70-80岁老人每月多拿20元,80-90岁多拿30元,百岁老人直接加200元。
这三类人,今年最“吃香”
1. 养老金低于3256元的人
2023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是3162元,算上2024年涨幅,2025年低于3256元的人大概率被划入“低收入群体”。 黑龙江那位月领1961元的阿姨,涨了2.74%,就是典型例子。 国家这次特意强调要“重点倾斜养老金较低群体”,定额调整部分相当于给他们“保底加码”。
2. 工龄30年以上的“老黄牛”
挂钩调整中,工龄每多一年,每月就能多涨几块钱。 以2022年广东为例,缴费超过20年的部分,每多一年再加1元。 如果一个人在黑龙江工龄40年、原养老金6000元,叠加定额和挂钩后,每月可能涨90元以上。
3. 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1954年或更早出生的老人,今年首次跨进70岁门槛,能多领一份高龄补贴。 如果生活在西藏、青海等艰苦地区,还能叠加地区津贴。
钱从哪来? 会不会发着发着没了?
2024年全国养老保险账本很清晰:收了7.5万亿,发了6.8万亿,还结余7.1万亿躺在账上。 国家社保基金还有2.6万亿战略储备金压箱底。 中央财政今年继续补贴困难地区,黑龙江这类老工业基地,也能分到补助。
现在该做什么?
· 查账:黑龙江人看银行卡流水,河北、天津人登录本地人社APP。
· 防骗:任何索要银行卡号、密码的电话或链接,直接挂断或举报。
· 耐心等:各地最迟7月底前会发完钱,8月起养老金按新标准发放。
黑龙江的“静音式补发”让全国老人羡慕,更多人关心的是自己所在省份何时跟进。 一位网友留言:“不管响不响,钱到账的动静最好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