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最近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砸下400亿美元建造的顶尖芯片厂,如今只能满足美国7%的需求。
这座被寄予厚望的“美国芯片救星”,正被地方检查员用建筑规范当尺子,量得寸步难行。
贝森特在播客中吐槽:“台积电的工程师在拼命赶工,地方官员却举着停工警告说:管道位置偏离图纸几厘米?你们可以关门了。”
台积电的亚利桑那工厂堪称美国芯片业的地标工程。
特朗普时期轰轰烈烈引进的这座晶圆厂,原计划成为美国尖端芯片的“心脏”。
它的任务本该是生产最先进的4纳米、3纳米芯片,填补美国本土90%以上依赖进口的缺口。
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浇下来。
贝森特透露的数据直白得残忍:当前产能仅覆盖美国需求的7%。
这座规划了六座工厂的巨型基地,如今只有一期工程在调试设备。
连原定2024年量产的4纳米芯片,也拖到2025年才勉强试产。
拖延的根源藏在细节里。
一位参与项目建设的工人描述荒诞场景:工程队按设计图纸铺好管道,地方检查员到场后掏出卷尺测量。
发现一根管道偏离规划位置几厘米,当场开出整改通知单。
类似的检查涉及上千项标准,从电线穿墙角度到消防门材质,每个环节都可能触发停工。
这种监管让台积电的台湾工程师集体“水土不服”。
在台湾,台积电盖新厂如同搭积木,从打地基到装设备只需18个月。
在亚利桑那州,同样规模的工程要耗上4年。
一位项目经理苦笑:“我们在和物理定律赛跑,他们却在纠结管道颜色符不符合市政手册第207条。”
成本也在疯狂膨胀。
在台湾建造同等工艺的工厂,花费大约是120亿美元。
搬到亚利桑那后直接翻三倍。
除了天价人工(美国半导体工人薪资是台湾的2.3倍),还多出无数意外账单。
比如为满足环保要求加装特殊过滤系统,单这一项就烧掉7亿美元。
技术升级的雄心更遭遇美国式阻挠。
台积电已经规划好未来路线:2027年量产3纳米,2030年前投产2纳米甚至1.6纳米(A16)芯片。
当工程师申请扩建超纯水循环车间时,当地水务局却要求重新评估“每年多消耗1.8万吨水对沙漠生态的影响”。
这个流程至少要排队等18个月。
美国国会曾豪掷520亿美元补贴芯片厂,结果钱根本不够分。
英特尔拿走195亿,美光抢到60亿,轮到台积电只剩52亿美元。
这点钱甚至覆盖不了凤凰城工厂一年的电费(当地工业电价是台湾的1.8倍)。
更让台积电如鲠在喉的是政策变脸。
当初为吸引建厂,州政府承诺减免25年房产税。
等工厂封顶后,当地居民却集体诉讼“税收优惠造成公立学校经费不足”。
逼得政府悄悄把免税期缩水到10年。
供应链短板也让工程师抓狂。
在台湾,急需一颗特殊螺丝时,供应商3小时就能送货上门。
在亚利桑那,同款螺丝要向德国订货,等海关放行就要两周。
有次因等不到某个阀门零件,三条生产线整整闲置五天。
台积电的妥协同样耐人寻味。
尽管在美国造芯片亏本(内部测算成本比台湾高55%),它仍坚持推进计划。
原因藏在客户名单里:苹果、英伟达、高通等美国巨头贡献了其70%营收。
当特朗普放话“要对进口芯片加征80%关税”,把工厂搬过去变成求生本能。
产业回流的代价最终转嫁给普通人。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算过账:同样一片3纳米芯片,在亚利桑那生产的成本要比台湾贵1000美元。
这意味着下一代iPhone可能涨价4000元。
检查员的尺子还在量个不停。
上个月,台积电提交了第二工厂的屋顶太阳能板安装方案。
消防局新规要求“每块电池板间距必须达到80厘米”,理由是“方便消防员落脚”。
工程师被迫改图重来。
亚利桑那州的阳光炽热刺眼。
在工厂围墙内,美国芯片自主的梦想,正卡在地方检查员的一纸停工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