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军都开进首都了,为啥到嘴的肥肉不吃,反而扭头就走?
1971年的达卡,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硝烟和尘土混合的味道。印度军队的坦克耀武扬威地开进了这座刚刚改了名字的城市,巴基斯坦的军队成建制地投降。对于新德里来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胜利,把老对手巴基斯坦直接给打残了,一分为二。
按理说,这个时候,印度完全可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这片刚独立的土地给吞了。要知道,这块叫“东巴基斯坦”的地方,后来改名叫孟加拉国,面积不大,也就十四万多平方公里,跟咱们安徽省差不多。印度当年可是坐拥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庞然大物,吃下这么个小地方,从地图上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可怪就怪在这里,印度人竟然真的就走了,把胜利果实留给了孟加拉国的国父——穆吉布·拉赫曼。这操作,让很多人看不懂。放着一块送到嘴边的肥肉不吃,印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要弄明白这事,得把时钟往回拨个二十多年,回到英属印度分家的那个乱糟糟的年代。英国人打完二战,国力空虚,实在是管不住南亚次大陆这片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临走前,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勋爵,给这片土地划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他那个“蒙巴顿方案”,说白了就是按宗教信仰分家。信印度教的归一堆,信伊斯兰教的归另一堆。于是乎,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两个伊斯兰教地区,就这么诞生了。
这个分法,简直是地理学上的一个笑话。西边的巴基斯坦和东边那块叫“东巴”的地方,虽然都信一个真主,可中间隔着一千五百多公里的印度。这俩兄弟,想见个面比出趟国还费劲。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长在了两个不同的身体上,中间还隔着一个对你虎视眈眈的邻居。这种奇葩的国家结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个悲剧。
西巴基斯坦那边,自认为是正统,掌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他们说乌尔都语,看不起东巴那边的孟加拉人,觉得他们是乡下亲戚。国家官方语言不设孟加拉语,经济政策上也是处处压榨东巴,把东巴当成了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么搞,东巴的人能没想法吗?怨气就像高压锅里的蒸汽,一天天积攒,就等着一个爆发的口子。
印度呢,就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它巴不得这两个伊斯兰兄弟赶紧掰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巴基斯坦,始终是印度心头的一根刺。现在有机会把它拆了,新德里怎么可能放过。
机会很快就来了。1971年3月,巴基斯坦军方在东巴发动了一场代号为“探照灯”的残酷镇压,大肆抓捕和屠杀孟加拉独立运动人士。这一搞,彻底点燃了火药桶。东巴人民揭竿而起,内战爆发。
更要命的是,上千万惊恐的孟加拉难民,潮水般涌入印度的西孟加拉邦。这对印度来说,既是巨大的负担,也是天赐的良机。出兵干预,瞬间就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于是,在暗中支持了几个月后,印度军队在1971年11月,大举开进东巴基斯坦。战争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印军就攻占了达卡。巴基斯坦战败,东巴基斯坦独立,孟加拉国诞生。
故事讲到这,我们再回到那个核心问题:印度为什么不顺势吞并?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国际上有人不答应。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安全顾问基辛格,是铁了心要保巴基斯坦的。眼看印度要动手,美国立刻把“企业号”航空母舰派到了孟加拉湾,给印度施压。那架势,就是要告诉印度:“你小子别乱来,我看着呢!”
印度这边也不含糊。它早就和苏联签了友好互助条约。美国航母一动,苏联的核潜艇和舰队也跟了过来,在后面死死盯着“企业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印度洋上玩起了“瞪眼游戏”,整个南亚都成了冷战的前沿。在这种全球瞩目的聚光灯下,印度要是敢公然吞并一个刚刚独立的国家,那它在国际上的名声就彻底臭了。
第二个原因,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印度自己吃不下,也不敢吃。
听起来有点矛盾,印度那么大,怎么会吃不下?问题不在于土地,而在于人。孟加拉国当时有七千多万人口,现在更是涨到了1.7亿,全都是孟加拉族,而且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
印度自己国内,就是个民族和宗教的“大杂烩”。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人口连一半都占不到。国内还有一亿多孟加拉族,主要生活在西孟加拉邦。这要是把孟加拉国整个吞进来,那印度的孟加拉族人口会瞬间暴增,一跃成为能和印度斯坦族叫板的第二大民族。
这笔账,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算得明明白白。到时候,一个统一的、人口近两亿的“大孟加拉”族群,在印度内部会形成什么样的力量?他们会不会要求更大的自治权?甚至,西孟加拉邦会不会跟着新来的兄弟,一起闹着要从印度独立出去?
那可就不是肢解巴基斯坦了,而是引火烧身,把自己给点着了。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买卖,精明的印度政治家是绝对不会干的。
所以,印度的战略目标从一开始就很清晰:不是占领,而是扶植。他们要的是一个独立的、亲印的孟加拉国,作为印度和东南亚之间的战略缓冲,同时永久性地削弱巴基斯坦。让穆吉布·拉赫曼上台,建立一个感恩戴德的邻国,远比自己背上一个沉重无比的包袱要划算得多。
事实上,印度对周边的“小国”,一直有一套自己的“蚕食”计划。1975年,它就毫不客气地吞并了锡金。对于不丹,更是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控制,让它成了“国中之国”,连跟咱们中国建交的权力都没有。对于尼泊尔,也一直想方设法渗透。
在这个战略棋盘上,孟加拉国这颗棋子,体量太大,性质也太特殊,根本没法像吃掉锡金那样一口吞下。
说到底,印度在1971年的那次“收手”,不是什么心慈手软,更不是国际道义的体现。它是一次极其精准、冷静到近乎冷酷的战略算计。他们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战略利益——肢解宿敌。至于吞并孟加拉国这个选项,从一开始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那是一剂足以让印度自己消化不良,甚至肠穿肚烂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