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头,一场几百人的反移民示威,引来了全球首富马斯克的点赞。 这位南非出生的企业家,在社交平台X上轻轻一句“很好”,就把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送上了全球热搜。 马斯克自己就是移民政策的受益者,如今为排外活动叫好。
大阪街头的小型集会,参与者举着日本国旗和写有“别让日本变成非洲”的标语。 视频由极右翼账号“英国爱国者”发布,声称示威者要求“驱逐所有非法移民”。
马斯克不仅点赞,还转发了另一条贴文,称参与者涵盖各年龄层和性别,遭主流媒体噤声。 这不是他第一次支持极右翼立场,他曾支持德国另类选择党,并多次抨击西方移民政策。
参政党在2025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斩获15席,从原本的2席大幅增长。 其口号“日本优先”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如出一辙,党首神谷宗币甚至自诩为“日本特朗普”。
该党利用经济焦虑吸引选民,提出“国民负担率上限35%”和“每月10万日元教育给付金”等政策,精准击中育儿家庭的压力。同时,他们抨击“精英主义”和“全球主义”,宣称要“将权力还给人民”。
日本实际工资连续下滑,通胀率维持在3%-4%,政府债务占GDP高达263%。 约40%劳动者处于非正式雇佣状态,许多人将生活成本上升归咎于外国人。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近30%,护理行业缺口达32万,全日本近七成便利店因人手不足缩短营业时间。 外国劳动者成为填补缺口的重要力量,2024年在日外国人数量增长超10%,达到376万,创历史新高。
一方面推出“特定技能签证”,允许东南亚人从事护理、农业等行业;另一方面,官房长官林芳正急忙澄清“非洲家乡”计划仅限研修生,期满必须回国。
在日外国人平均月薪24.2万日元,仅为日本本土劳动者的73%。国民健康保险参保率仅为63%,远低于日本国民93%的水平,语言障碍和非正规就业加剧了融入难度。
韩裔第三代申淑谷透露,许多亚裔外籍人士因安全担忧不敢上街,甚至害怕在医院就诊或电话订餐时被叫错名字。 她担心运动会升级为群体暴力,与纳粹德国早期相似。
来自德国的海佛林已入籍日本27年,仍常因外貌被视为“外国人”。 她感到政客口中的“日本人民”并不包括自己这样的人。 这种凭外貌评判的现象,让“日本人优先”容易沦为歧视工具。
2025年7月31日,两名中国籍男性在东京被四人用铁管殴打至重伤,袭击者与受害者并不相识,也未索要钱财。 此类无明确动机的袭击反映了情绪的极端化。
中国驻日使馆已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切实保护在日中国公民安全与合法权益。 警方数据显示外国人犯罪率不到2%,低于日本本土人口,个别事件被媒体放大后加剧了公众恐慌。
新潟青陵大学教授臼井正文指出,日本人在经济泡沫时期几乎无反外国情绪,如今地位下滑导致信心危机。 人们感到生存受威胁时,便会保护现有文化。
目前约60万中国人持有日本国籍,许多人当年为追求高收入赴日,如今感到疏离,既难融入日本社会,又难回归故土。 网络调查显示,约60%中国网民对日籍华人回国持反对态度。
马斯克的点赞和参政党的崛起,像一面镜子照出日本的社会裂痕。 一边是劳动力缺口高达32万的现实需求,另一边是挥舞国旗高喊“别让日本变成非洲”的排外情绪。
376万在日外国人中,有人已在此生活27年仍因外貌被视作异类,有人深夜因身份困惑无法入眠。 当中国籍男子在东京街头无端被铁管袭击,当越南工人在工厂努力干活难逃偏见,问题已超越政策争论,直指一个社会的自我认知。
日本或许需要回答:一个依赖外国劳动力维持运转的经济体,能否真正接纳那些支撑它的人?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