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前线的小兵突然发现自己跟一群不会眨眼的铁块打了一天仗,脑瓜子会不会当场崩掉?”画面不扯,就在2015年9月3日,北京上空飞过的不止歼-20,更大的活在地面上:一群机器狗贴着地面跑,头顶无人机编队嗡嗡遮天,后面还有无人装甲车放冷枪。全球第一次把侦查、打击、补给、评估全部交给机器人,还取了个官名——无人合成营。当时镜头一晃而过,很多人只当是展会上摆的模型,谁知道这才是真正改写陆战的起点。
俄乌开打后,小型四轴机把战壕拍成直播现场,人类第一次被家里能买到的玩具追着炸。可镜头外,更多的细节是前线士兵连咽口水都没空,因为天上总有几台塑料壳子盯着,往下看,反斜面也不保险了,炮弹小型化以后一发钻坑里,爆炸后盖在头上的是泥巴还是弹片无人敢赌。老司机们把这种状态叫“透明战”,意思是朝哪一边跑,都像裸奔,这条经验后来又回到了中国军工群的对话框里:能打的不止是丢炸弹的小飞机,干脆把整条杀伤链打包给机器。
于是就有了无人合成营。最核心的通信网络先跑出全场,中国在5G/6G专利数上是第二名到第五名的总和,听起来像考试分数碾压,真落到战场就是指挥官在后方帐篷里刷平板电脑,前面一万台机器人都像连了网吧,开枪、掉头都不用转人工,延迟低到游戏里都不敢想。老美那边还在F-35座舱里撕扯几兆带宽,我们的合成营已经拿5G甩他们一脸。外媒后来算过一笔账:一个旅的女王级带宽,顶多同时喂几百台无人机;中国把5G基站打包进一辆大卡,卡一停,漫山遍野都能开黑。
再往下,地面上的腿脚也得争气。从珠海航展掏出来的机器狗网上三千美元抬走一只,民用的能驮二百五十公斤猪肉,军用的加了装甲换了电机,官方只一句“载荷主流导弹”,让人自己猜去吧。美军的波士顿动力当年走液压路线,一台猪突狗得上百万美元,还得三个工程师伺候,舆论天天吹黑科技,上完战场先漏油。中国路线是直接上电机,便宜、省电、坏了扳手就能换,军迷群里有个不冷不热的梗:老美的狗是跑车展,咱们的狗是跑货拉拉,哪天货拉拉突然空投导弹,谁也拦不住。
腿脚有了还需要牙齿,也就是子弹。把导弹做瘦是门老手艺,但以前是给阿帕奇或武直挂的,现在要塞进无人机的肚子或机器狗的裤兜,体积要像黄瓜,威力还不能缩水。于是“袖箭”出来挂牌,直径40毫米,长60厘米,两公里外掀掉一辆坦克没人喊夸张。火药是新配方,不核但够爆,试验视频里一辆59改被穿顶,车顶的口子整整齐齐像冲床敲过。这玩意儿等于把反坦克导弹做成黄瓜,不吃也能拍死人。
让美国人最难受的不是技术,而是成本。一台M1A2坦克出门得带四辆油车,打一晚油钱能买半架F-35,无人合成营一晚上烧掉的可能只是电池加柴油,还不用给钢铁付抚恤金。代价差距大到五角大楼在国会听证会上吞口水:中国军队已经在琢磨怎么用人命换电费,美军却在用人命换石油,这条等式赢不了。陆军参谋长干脆摊牌:“我们连外包的波士顿机器狗坏了都得空运回国修,他们直接淘宝下单新零件,怎么比?”
纸上谈兵没意思,真干活的时候合成营还能卖队友。去年媒体在高原拍到一组机器狗,背着弹药箱在海拔五千米的山口穿梭,无人机在旁边绕圈投照明弹,真正的士兵蹲在后面喝热水。再过两个月,演习画面升级:机器狗驮着120毫米迫击炮弹来往跑,无人机盯着落点,一口气把整块山头的坐标打成热图,整条链条连呼吸都没浪费。老兵看完之后把保温杯一摔:“以后新兵连手册得加一页——别挡无人机镜头。”
有人担心机器人炸错人,其实不是技术问题,是伦理公关。真实消息里,无人合成营开火需要三级确认,最后一道在后方操作手的拇指——他是人类,指纹在系统里存档。这就留下操作时间窗口,比无人机全自主开火慢了五秒,可五秒在算法世界的尺度上已经像蜗牛,足够让友军跳出射程。国内论坛上有行字火了:AI杀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负责,现在我们让指纹负责,也算给键盘侠留了嘴炮空间。
再往远一点看,无人合成营只是起点。生产线已经能月产数千辆无人底盘,剩余产能还能每天晚上顺带攒几百台无人机。把产能换算成伤亡表,等于中国每个月可以在训练场上报废多少个旅的装备而不皱眉头,敌人却要把每一辆艾布拉姆斯当爹供着。工业速度运到前线就是心理阴影:你的坦克打坏一辆少一辆,我的机器人炸掉一批还有快递小哥补货。对手要么也开启全民拼单模式,要么祈祷自己家的机器人比子弹飞得快。
当然炫技归炫技,演习里也有翻车案例。前年机器人狗在泥里陷车,后勤组当场掏出用铲车改装的履带爸爸拖走,现场记者拍下尴尬一幕,热搜标题一度叫“一台机器狗被爸爸背回家”。但工程师不躲闪,回头就把履带模块升级,新批次狗腿换成可拆卸履带,一分钟内路跑越野随便切,算是用自黑换技术补丁,这招比写检讨书有效多了。
外部反应也挺好笑。美国陆军2024年预算里突然多了一行“增购电动四足平台评估”,数量不多不少,正好跟中方公布的民用型号标号撞车。德国更直接,去年KMW代表团在珠海拍照时,围着机器狗转了两小时,最后干脆当场询价,被现场保安礼貌劝走,次日德媒头条吐槽:“想买条狗还得拿外交照会。” 全球军工圈里开始流传一个段子:你想买中国军用机器人?先排队买民用版当门槛。
配套产业也在蹿火。深圳一条街上三家烧烤店、两家夜宵摊老板发现自家阁楼被租下来当数据标注中心,一群年轻人对着机器狗拍下的雨林、戈壁、雪原照片画框线,点两下鼠标赚五毛,每点两万次相当于一条机器狗的学费。老板顺带赚房租,双赢的链条平淡无奇,却把战争拉成长长的KPI表:谁的数据工人多,谁的前线狗就多。第一次听见这种说法的时候,我把烟都吓掉了,和平年代居然靠鼠标把炸弹点出工厂。
回到阅兵那天,无人合成营只是用卡车拉进场。几年后在高原、海岛、荒漠陆续露面,每一次都在卡尺般精密的改进:机身更轻、导弹更准、算法更狠。外军情报报告里写到第47页才有一句话:“该部队似乎没有编制上限。”翻译成人话:中国人今天给你看十台狗,不代表他们只能造十台。俄乌战场已经证明,谁能把无人机当炮弹打,谁就能决定战线颜色,中国把整条战线换成机器人,对手只需要考虑要输得多体面。
于是再有人问我“陆战未来会怎样”,我就丢个草图:凌晨四点,机器狗钻过铁丝网,无人机在高空当路灯,无人装甲车抖抖灰尘举炮齐射,后方大屏前的操作员吹着热面啃馒头,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能照出对面指挥车的倒影,但车里已经没人了。打完之后,坦克连返回工位充电,唯一的战损报告是底座螺丝掉了两颗,下一批无人机订单已下,工厂夜班赶工比超市补货还快。你以为这是科幻?其实订单早就排到明年。
说到底,士兵还在卷体能卷枪法的时候,军工圈已经卷起了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