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时春王圆圆
在新疆大地上,横亘着巍峨的天山,它将新疆分成南疆和北疆。在天山中部,一条公路由北向南,一路汇聚戈壁、雪峰、草原、森林、湖泊和峡谷,将沿途众多享誉国内外的自然景观连在一起,被誉为“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北起石化基地独山子、南至古丝绸之路重镇库车的独库公路。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对独库公路独特而美丽的风光赞不绝口。抚今追昔,在欣赏奇丽、险峻的自然景观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英勇无畏的筑路英雄。
一条巩固国防之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加强战备、巩固国防,中央决定开展三线建设。新疆作为西北边疆,国防形势十分严峻。毛泽东同志于1964年作出“搞活天山”的重要指示。
1974年4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快建设天山公路的命令》,独库公路工程列入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开建。来自四面八方的筑路大军集结天山,掀起轰轰烈烈的大会战,经过近十年的鏖战,于1983年9月独库公路建成。
建成后的独库公路全长562.75公里,穿过天山深处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与乌伊公路、乌巴公路、伊若公路及南疆公路相交,使独山子至库车的公路运输距离比绕道乌鲁木齐缩短500公里,大大拓展了新疆的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对于巩固边疆安全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独库公路工程由中央军委独立领导,多方参与。西安、重庆等地和新疆的科研队伍负责勘测设计,军委工程兵担任筑路主力,新疆军区参与施工,新疆各级政府积极配合,优先保证施工部队的供应。
施工部队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的英雄气概,纪律严明,工作认真,重视质量,能打硬仗,常年战斗在风雪高山,为了国家建设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条不畏艰难困苦之路
独库公路沿线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建设难度在我国甚至世界公路建设史上都是罕见的。其修建过程就是一部战胜严酷自然环境、攻克极限工程难度的悲壮史诗。
独库公路翻越哈希勒根、玉希莫勒盖、拉尔敦、铁力买提四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达坂,全线60%是崇山峻岭、深涧峡谷,五分之一是悬崖峭壁,地势极为险要。筑路官兵作业时,要在悬崖绝壁上打入一根钢钎,将安全绳一头拴在钢钎上,另一头拴在腰上,手拿沉重的工具悬在空中,脚下是万丈深渊。
独库公路沿线高寒缺氧,最低气温达零下46摄氏度,大雪封山长达半年多,积雪厚度在1到2米,风吹雪地段积雪厚度6到11米,雪崩频繁。战士们一年四季棉袄不离身,许多人患上关节炎等疾病。
在冻土路段,施工官兵们用镐头刨地,一镐下去,双手虎口都震裂了,地上仅留一个白点。在山上安营扎寨,官兵们早晨醒来,鞋子和地面冻在一起,需用镐头刨出来才能穿在脚上。遇到冰雪阻隔、山高路险,车辆无法通行,官兵们就人拉肩扛,将难以计数的炸药、柴油、粮食、帐篷等物资搬到工地。他们常年喝雪水,吃压缩干菜,生活十分清苦。
正是在这种“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绝险之地,筑路官兵凭借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克服机械化程度低的困难,硬是在万仞绝壁上凿出通途,在冰雪达坂间开出隧道,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与雪崩、塌方、泥石流等搏斗,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达坂,修建了3座雪山隧道,2座防雪走廊。
他们长期忍受着与家人分离的思念之苦,一封家书寄到官兵手中往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多人收到家中亲人生病的电报和信件时,亲人已经离世。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满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豪迈的姿态将筑路事业向前推进。
一条生命铺就之路
在筑路过程中,官兵们无怨无悔,涌现出许许多多模范人物,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168名官兵因雪崩、泥石流、塌方、爆破事故长眠于天山脚下。修建独库公路,平均每前进三公里就有一名战士牺牲。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将宝贵的生命奉献给这片热土。
牺牲的官兵中,有的在塌方来临时推开战友自己却被掩埋,有的在暴风雪中为保护机械设备而冻僵,有的多次放弃轮换机会坚持留在施工一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姚虎成生前任基建工程兵第12支队111团1营副营长。1978年春,哈希勒根达坂工程进入最紧张的施工阶段,为保障筑路部队物资供应,必须重新打通一条被冰雪和坍塌的土石掩埋的道路。姚虎成带着两个班的战士已经奋战了三天,完成了一大半工程。第四天中午,他放弃轮换机会,让战士们先回营房休息,自己和两名推土机手留下继续清除道路积雪,不料突然发生雪崩,连推土机带人被压在上万立方米的冰雪下。经抢救,两名推土机手脱险,时年28岁的姚虎成不幸牺牲,基建工程兵领导机关追记他个人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雷锋式的好干部”荣誉称号。
为了缅怀这些为修建独库公路而英勇献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筑路官兵,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198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军区建起了一座烈士纪念碑。200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武警交通二总队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政府筹资修建了乔尔玛烈士陵园。168座墓碑静静地排列在苍松翠柏之间,面向烈士们用生命铸就的天路,守护着这里的山川。
乔尔玛烈士陵园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模范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几十年来,被誉为“英雄守墓人”的筑路老兵陈俊贵一直守护着陵园,担任烈士陵园的公益讲解员,向前来瞻仰的人们讲述着烈士们的生前事迹,向后人讲述着那段筑路历程的悲壮与光荣。人们在此瞻仰、祭奠,感受英烈们的大无畏精神,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独库公路的建设历程,是那个年代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建设新中国、保卫新中国的象征。在科技不断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当下,独库公路终将升级换代,但其中蕴含的精神永不过时。天路巍巍,丰碑永铸;英魂长在,精神长存!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