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一季度访客差异悬殊:中国游客数量何在? -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中日韩一季度访客差异悬殊:中国游客数量何在?

2025-08-03 04:10:25

中日韩一季度访客差异悬殊:中国游客数量何在?

疫情终于过去了,世界各地的旅游热潮又重新点燃啦。

现在各国都在悄悄比拼,争夺游客人气,虽然没动真格的打架,但东北亚那边的中、日、韩这三国表现得最引人注意。

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日本以1054万海外游客的优异成绩稳居榜首,而韩国则以430万人次紧跟其后。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入境游客的数字到底怎么样?这个答案也许会让很多人觉得挺出乎意料的。

日本,汇率意外助攻下的旅游狂欢

1054万这个数字,不仅打破了日本季度入境游客的历史纪录,还带来了让人惊掉下巴的消费总额。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里,海外游客在日本的消费就飙到了2.27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猛涨了28.4%。

日元一直跌,倒变成了日本旅游业的“幸运星”。

欧美游客拿着坚挺的货币一到这儿,买东西的能力立马就飙升了三成以上。

在银座的高端品牌专柜前,排起了长队,药妆店里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不过,真正让日本旅游业底气十足的,远远不只是汇率优惠那么简单。

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柯南的推理世界,日本的动画作品早就把各种旅游景点融进了全球粉丝的心里。

秋叶原里那个用法语打扮的cosplayer、在伏见稻荷大社举着《稻荷恋之歌》的英国游客,以及拍着《滑头鬼之孙》剧照的旅客,无声中展现了文化传播的强大魅力。

像润物细无声一样的营销手法,让日本在世界各地游客心中打造出了无法取代的文化形象。

但是,仅仅拥有文化上的软实力可不太行。

东海道新干线每一天大约运送16万人,效率真是让人惊叹,轻轻松松让“早上欣赏富士山雪景,午饭享受神户牛肉”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韩国,精准出击的中国牌

在430万国际游客里头,差不多四分之一都是从中国来的。

疫情过去之后,市场逐渐回暖,韩国政府毫不犹豫地推出了“免签”政策。

从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针对中国游客的团队实行短期免签措施。

据韩国央行的研究数据显示,每增加100万中国游客,韩国的GDP增长率就能直接提高0.08个百分点。

数字挺直白的,第一季度中国游客的人均信用卡消费达到88.9万韩元,比日本游客多出了1.5倍。

中国游客访韩人数达到112万,同比一下子飙升了130.7%,这份成绩单,真是让任何旅游地都忌惮不已。

其中,K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也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无论是《冬季恋歌》还是《鱿鱼游戏》,从防弹少年团到BLACKPINK,韩流文化在中国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真是不得小觑。

首尔明洞的化妆品店还有弘大的炸鸡店,通通变成粉丝们必去的打卡圣地了。

不过,韩国的野心可不止于此,除了在中国市场深耕细作之外,韩国旅游部门还在积极攻占东南亚的新兴市场,想在后疫情时代打造更为多样化的客源来源。

中国,政策红利下的慢热突围

谜底揭晓啦,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接待了921.5万国外游客。

虽然目前暂时位列第三,但它背后那股强劲的增长潜力可是不能忽视的。

自2013年开始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到2024年12月又大幅延长到240小时,这一系列中国签证政策的调整,可以说是逐步推进、渐进开放的典范,就像一本教科书一样。

效果立刻就能看出,到了2024年,入境游客的人数同比猛增了96%,总消费也直奔942亿美元,真是让人惊喜。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表现得可真不错,交出了一份特别亮眼的成绩单。

到2025年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达415.8万人次,比之前多了37.6%。

韩国游客有42.4万人次,泰国游客则有25.4万人次,免签政策带来的吸引力开始展现出来啦。

携程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趋势,上半年韩国游客的入境旅游订单激增了一倍,上海的订单占比大概在25%到30%之间。

更让人高兴的是,订单开始涌向中国其他城市,外国游客拓展中国行的脚步正逐渐深入。

换个角度来看,挑战也变得更为明显。

一些来自西方的游客还被偏见的说法所影响,对中国的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

在旅游服务的细节打磨上,中国和日本等发达旅游目的地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虽然移动支付的普及给国内游客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一些外国游客对用它接受度还不算太高。

暗流涌动的区域竞争新格局

得留意的是,东北亚三强的“内卷”角逐正遭遇到新的外部冲击。

泰国、越南、印尼这些东南亚的热门景点,靠着低廉的价格和签证搞定的便利条件,慢慢开始蚕食一些以往的主要游客来源。

马尔代夫、斯里兰卡这些印度洋的岛国也在疫情过去后重新崛起,给亚洲旅游格局带来了不少新变化。

航空行业的复苏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的表现。

日本靠着扎实的航线布局率先迎来了好消息,而中国因为国际航班的恢复不像预期的那样快,受影响也挺明显的。

与此同时,年轻人更喜欢挑选有环保认证的酒店,喜欢低碳出行,这也给各国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挑战。

当1054万、430万和921.5万这几组数字摆在一起,不只是简单的数字较量,更像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生动展现出来的场景。

短暂的差距终究会过去,要紧的还是那个长远的趋势嘛。

随着中国签证变得越来越方便,支付方式国际化,以及服务越做越细,东亚旅游的角逐赛也会越发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