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阿塞拜疆特种部队冲进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驻巴库分部,将记者殴打后押上街头示众。 这个曾被视为“俄罗斯后院”的国家,公然用最羞辱的方式向克里姆林宫竖起反旗。
致命的是当全世界紧盯乌克兰战场时,俄罗斯的势力圈正从波罗的海到高加索全面崩塌,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72小时内。
爱沙尼亚工人正在纳尔瓦河大桥上浇筑混凝土反坦克障碍物,巨大的金属闸门已经安装到位。 这座连接俄罗斯伊万格罗德的关键通道,将在9月底彻底变成军事堡垒。
车辆通行被完全阻断后,只剩狭窄的人行通道像一道伤疤横跨两国边境。
爱沙尼亚国防部为边境工事拨出440万欧元专款,计划年底前建造28座掩体和弹药库。 但这只是序幕,未来四年,这个GDP仅395亿欧元的国家竟要投入100亿欧元军费。
当记者追问“钱从哪来”,政府发言人只甩下一句:“一切都在朝正确方向前进”。
诡异的操作出现在装备领域。 爱沙尼亚突然宣布封存所有现役CV-90步兵战车,理由是“接近使用寿命”。 然而替代车型需要3-4年才能选定,前线瞬间出现战力真空。
军事专家直指真相:这些战车很可能经波兰秘密运往乌克兰。
波罗的海三国早已撕下伪装。 立陶宛拆除最后一座苏军纪念碑时,用喷漆将红星与纳粹标志并列涂鸦。
拉脱维亚教育部删除中小学课本中所有俄语文学作品,换成北约历史专题。 而爱沙尼亚在纳尔瓦河畔修建的反坦克壕沟,被俄网民嘲讽“野猪跳两步就能跨过”。
真正的裂变发生在俄罗斯“腹地”。 2025年7月3日,亚美尼亚外长阿拉姆·西蒙尼扬第二次缺席集安组织紧急会议。
这次他连请假通知都没发,直接在社媒晒出与北约军官的演习合照。 照片背景里,美军“斯特瑞克”装甲车正驶过埃里温大街。
亚美尼亚的背叛早有伏笔。 2020年纳卡战争中,俄军坐视阿塞拜疆无人机炸平亚美尼亚阵地。
去年阿塞拜疆闪电夺取纳卡时,驻扎当地的2000名俄军竟提前撤出防线。 “我们被卖了两次。 ”亚美尼亚老兵在电视采访中扯下集安组织臂章摔向镜头。
北约迅速填补权力真空。 欧盟向亚美尼亚提供1000万欧元军事援助,用于购买法国“凯撒”自行火炮。 美国陆军第101空降师进驻久姆里基地,这里距俄亚边境仅45公里。
当俄军侦察机试图靠近时,美军首次启用“爱国者”雷达锁定驱离。
阿塞拜疆趁机在俄罗斯伤口撒盐。7月1日,巴库警方一次性逮捕83名俄罗斯公民,全部以“非法滞留”罪名起诉。
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显示,有人额头缝着绷带,有人衬衫浸透血迹。 阿塞拜疆教育部同步宣布:三年内关闭境内全部327所俄语学校。
俄罗斯的报复却软弱得惊人。
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照例念了段“强烈谴责”声明,但未提及任何反制措施。 当夜,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与阿塞拜疆领导人阿利耶夫通话55分钟。 克里姆林宫知情人士透露:“我们不可能同时得罪土耳其和北约”。
后院起火时,普京正盯着经济报表发呆。 2025年上半年油气收入暴跌14.4%,4.24万亿卢布蒸发。
欧盟第18轮制裁切断了最后一条输气管道,印度趁机要求石油折扣提高到35%。
致命的是俄罗斯军工厂因缺少芯片,竟拆解S400防空导弹改装对地炸弹。
权贵内斗加速了失血。 总检察长克拉斯诺夫半年内发起112起“国有化”诉讼,没收资产超2.8万亿卢布。
但这些财产转眼被普京密友瓜分,阿尔卡季·罗滕伯格低价收购多莫杰多沃机场时,合同墨迹还没干透。 当俄军总参谋部申请军费追加时,财政部回复:“找罗滕伯格借吧”。
北约的绞索越收越紧。 德国装甲旅永久驻扎立陶宛,波兰境内美军增至5500人。
波罗的海三国更在2月9日切断与俄罗斯电网半个世纪的连接,转而接入欧洲能源网络。 庆祝仪式上,爱沙尼亚总统兴奋地按下象征“能源自由”的蓝色按钮。
亚美尼亚的转向引爆连锁反应。 哈萨克斯坦原油突然改道里海管道,不再经俄罗斯出口。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签署新《语言法》,要求公务员必须通过吉尔吉斯语考核。
俄外长拉夫罗夫怒斥“这是歧视”,却被对方反呛:“请尊重我国主权”。
俄罗斯的崩溃从来不是轰然倒塌。 它始于爱沙尼亚工人在边境钉下的第一根铁刺网,成长于亚美尼亚外长缺席会议时空荡的座位,终结在阿塞拜疆特种部队押送俄记者走过巴库街头的哄笑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