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守军硬抗8万日军:师长、副师长及3个团长全部牺牲,日军叹:皆为勇士 -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3000守军硬抗8万日军:师长、副师长及3个团长全部牺牲,日军叹:皆为勇士

2025-09-03 03:04:46

3000守军硬抗8万日军:师长、副师长及3个团长全部牺牲,日军叹:皆为勇士

《——【·前言·】——》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诸多感人肺腑却不被广泛知晓的往事,"许昌保卫战"便是其中典型一例。

1944年春季时节,新编第29师的3000名军人,在师长吕公良的率领下,迎击了数量达到自身二十倍的日军部队,他们顽强地守卫着这座古城池长达九日,但最终整个部队不幸全军覆灭。

无一人投降,连日军都不得不敬佩他们"皆为勇士"。这场看似必败的战役,为何这群军人还要拼死一战?

吕公良的死战决心

1944年,日军意图连通南北交通,着力搜刮中原资源,于是发起了代号"一号作战"的豫中会战。许昌,这座有逾两千年历史的古城,被日军视为关键争夺目标。

新编第29师师长吕公良获知日军进行大规模兵力部署的消息,立刻召集各团团长,商讨制定防御计划。

当时许昌城里面守军总共是3000人,将来要攻打过来的日军有8万,几乎所有人明白这肯定是一场要输的仗。

4月23日,在许昌市著名塔楼文峰塔的底部,吕公良召集了一次短暂却严肃的动员集会。

他言辞并不繁复,只是明确表态:我吕公良今日将与许昌同命运,绝不分离!

当天晚上,吕公良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后方赶来许昌。已经连续工作三天的吕公良只匆匆见了家人一面。

他用力搂住妻子和孩子,讲道:"军人以守护家园为己任,保境安民是我的本分。你们要立刻撤离,前往无危险之所。"

当妻子含泪问他:他无法告知归期,仅以摇头回应询问。那时,他大概已经决定奉献自己。

第二天,吕公良给上级部队递送了文书,文书中他直言不讳地抒发了决战到底的意志,

敌人数量多,我们力量少,不过许昌是中原地区的要冲,一旦被攻破,情况会非常糟糕。我军新编第29师将与这座城市一起战斗到底,绝不撤退哪怕一寸。

之后的几天里,吕公良昼夜不停地检查城防,调整部署。

他指示工兵队于城内修筑战壕,安排民团聚集石子,备妥石灰,以应战时之需。在城墙薄弱处,他安排重机枪进行加固防守。

四十一岁的吕公良,早年间曾投身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是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清楚此番战斗异常艰险,即便如此,还是决定走那条最为艰难的途径。

九死一生的城墙激战

4月30日清晨6时,日军发起了对许昌的总攻。

天刚蒙蒙亮,城外的日军炮兵就开始了猛烈的炮击。数十门重炮不间断地轰击着古老的城墙,大地震动,烟尘四起。

在城北俎庄一带,日军集中了一个联队的兵力发起猛攻。

北门的防守由八十五团第一营负责,营长宋发魁率领约两百五十名士兵,他们在城墙上面向敌人放置了几件重火力机枪,并且展开了坚决的防御。

日军初次冲锋受挫之后,马上征调了坦克和装甲车辆,向北门发起了更为凶猛的攻势。

宋发魁带领战士们,借助事先准备好的汽油容器,将两辆日军战车摧毁,从而使得北方的防线得以暂时稳固。

同一时间,城西五郎庙方向,日军同样发起了猛攻。87团团长李培芹亲自督战,带领部队反复冲杀。

李培芹以异常卖力著称,他经常握着一把阔刃兵器,每当敌军攻势猛烈之际,他总要率先上阵,以此激励部下奋勇作战。

上午十点左右,八十七团九连在争夺西南要地时战斗异常惨烈,连队负责人孙同治遭遇枪击不幸离世。临死前,他还在大声鼓励战士们:"守住阵地!一步不退!"

城南思故台一带的战斗同样激烈无比。日军反复发动进攻,均被补充团的士兵们成功击溃。

补充团团长刘耀军是一位不惑之年的年轻将领,年纪尚轻,却展现出非凡的战斗精神。他指挥部队行动敏捷,善于借助城内地形进行有效反击,致使日军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

下午16时左右,日军的坦克终于突破了西门防线,冲入城内。

巷内冲突由此爆发。吕公良立刻重新安排兵力,指示各部编成若干小队,借助街巷与民居展开反击。

城里的住户也主动协助驻军参战,部分人负责运送物资,部分人负责照料伤患,还有少数人直接拿起兵器参与冲突。

一位年逾古稀的长者,操起家中铸铁的炊具,将一名非法潜入宅邸的敌军士兵当场结果。

黄昏时候,南边城门也被敌军攻破了。营长乔冠英正组织部队撤离,突然遭到日军合围。他手持一把锄刀,连续砍倒了三名日军,最终被乱枪打死。

当晚17时,日军派出了轰炸机,对整个城市实施空袭,目的是为了消灭守军最后的抵抗力量。

古城内火光冲天,爆炸声不断。吕公良带着无线电设备和几个助手,转移到市中心的一个地窖里,继续负责指挥战斗。

经过全天鏖战,守军伤亡惨重。凌晨两点,北门也被日军攻破,许昌古城已然危在旦夕。

殊死一搏的突围血战

5月1日深夜,吕公良召集了残余部队的指挥官们,商议了突围的方案,决定分成两个方向进行。

他向大家宣布:工作已经做完,接下来要尽量维护宝贵的人力,接着进行战斗。

黄永淮副师长率领一支队伍,向东方向实施突围,吕公良则亲自率领另一支队伍,向西方向进行突围。这两支队伍的总人数加起来不到一千人,其中大部分成员都身负创伤。

黄永淮的人生颇具曲折,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他本欲加入"八百壮士"队伍,驻守四行仓库,却因身体不适未能如愿,此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此次在许昌,他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坚韧。

突围过程异常艰难。日军早已在城外设下了重重包围圈,每隔几百米就有一道封锁线。

黄永淮率领的队伍在冲出城东之后,便立刻碰上了日军的阻击。双方展开惨烈战斗,队伍最终四散奔逃,黄永淮本人也遭不幸被日军擒获。

日军军官认出他是副师长后,企图逼他劝降其他部队。

黄永淮表面应允,趁日军疏忽,猛夺卫兵的兵刃,结果了一名日军将领,紧接着就被密集的子弹击毙。

吕公良率领的西路突围队伍形势不容乐观,他们曾在于庄、李庄附近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并且持续战斗。

八十五团团长杨尚武于掩护部队撤离之际负伤,身陷血泊,他向身旁的士兵说道:不必顾及我,速速撤离!

第八十七团的首领李培芹,于李庄的阵地进行战时调度,突遭日军炮火轰击,于当场殒命。

补充团的首领刘耀军带领残余部队撤离至小王庄区域,随即遭遇日军的大规模合围,面对弹药耗尽、粮草断绝的困境,他引导仅存的少数战士奋勇突入敌阵,最终全体壮烈牺牲。

5月2日,吕公良带着仅存的几十名战士继续突围。

他身穿将军服,拒绝了警卫员让他换上便衣的建议。"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军人,即使死,也要死得光明磊落!"

在一片矮树林中,吕公良一行遭到日军突然袭击。战斗十分惨烈,吕公良相继被子弹击中四次,身体负了重伤。

他指示卫士带领其余人员撤离,个人则负责断后。最后,那位年满四十的将军,在冲出重围的途中牺牲了。

日军在发现吕公良尸体后,为其立碑:"勇将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之墓"。说实话,连敌人都不得不佩服这位宁死不屈的中国将军。

壮烈牺牲的民族气节

“许昌保卫战”结束后,新编第29师基本上全军覆没。

师长、副师长、3个团长全部阵亡,无一人投降。三千米部队阻滞了敌军八万之众九日有余,为友军主力迁回争取了关键时段。

吕公良的遗体被当地百姓秘密安葬。

战后,人们在他的衣袋中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信中写道:我们军人,理应奉献生命报效国家,家中事务不必挂怀,用心将子女养育成人,国家尚未重建,我们怎能考虑家宅?

黄永淮在被俘后宁死不屈的行为,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

据说日军军官曾对他说:你们已经竭尽全力了,又何苦不放下武器活命呢?黄永淮反驳道:我们中华战士宁愿牺牲也不愿沦为敌囚!

杨尚武、李培芹、刘耀军三位团长的功绩,同样为后代所传颂。他们在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决断踏上最为困顿的征程,以牺牲精神彰显了军人的崇高品格与职责担当。

“许昌保卫战”中的普通士兵同样可歌可泣。张大勇是一名上等兵,他最终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因为他已经没有弹药了,于是他捡起一包手榴弹,然后冲向了日军。

另有一位叫李小满的报务员,为了守护关键文书,把消息藏在身体创伤处,结果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战后,日军司令官在报告中写道:解放军在许昌的抵抗结果令人意外,他们清楚行动难以成功却依然坚持,每个人都展现出无畏的勇气。

这场战斗从军事角度来说是一次失利,不过却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

国家面临存续的严重危机时,吕公良与他的三千士兵,以生命铸就了一首壮烈的英魂史诗。

《——【·结语·】——》

“许昌保卫战”真不是一般的惨烈。

三千米以上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对抗八万日本军力,尽管清楚必败仍奋力迎战,这种意志令人肃然起敬。师长吕公良言出必行,确实与许昌同归于尽。

这场战役虽然少有人知,却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必须铭记这些英烈的称号。在涉及根本立场的问题上,中华民族向来立场坚定!

信息源自《中国抗日战争史》、《豫中会战研究》、《豫中抗战英烈谱》以及《1944年许昌保卫战档案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