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英国智库的报告认为,可能再有5年时间,中国就会让全球出现一项意义重大的变化。
近日,英国关注清洁能源议题的智库恩伯(Ember)发布了一份涉及中国的研究报告,受到包括美国彭博社、《纽约时报》等多家国际媒体的报道。
根据彭博社报道,这篇报道的核心观点在于,中国清洁能源转型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以及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在出口上的主导地位,或许能让全球化石能源使用在2030年首次迎来下跌。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标志性意义。
根据彭博社的介绍,这份报告指出,早在2023年时,差不多1/4的发展中国家,就已经在中国物美价廉的清洁能源产品帮助下,在“经济电气化”这一指标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甚至还在该指标上直接超越美国。在巴西、智利、萨尔瓦多、肯尼亚、摩洛哥和纳米比亚,它们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占比已经超过美国。
国际能源转型研究学会(ISETS)咨询委员会主席素威·昆吉提对这份报告的内容评论称:“长期以来,新兴经济体似乎面临着增长与可持续性之间难以抉择的困境。正如本报告所展现的,中国的绿色崛起挑战了这一假设……通过产业规模化、创新和长期规划,中国正在证明脱碳可以与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和改善生活质量齐头并进。”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以及全经济电气化方面的飞速增长,正迅速重塑全球其他地区的能源选择,并为全球化石燃料使用量的下降创造条件”,报告写道,“(若当前趋势得以延续),到 2030 年,全球化石燃料需求有望进入结构性下降阶段。”
《纽约时报》亦在报道这一报告时强调说,自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是在与日俱增的——但中国卖向全世界的太阳能板、风能发电机以及电池,正在令这样一个时代走向终结。
受益于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帮助,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普通人能够以经济的价格获得一套小型太阳能光伏组件,价格甚至比普通的柴油发电机更便宜,而且还不用烧油。这样的故事也被《纽约时报》多次注意到,它的多篇报道都提到了非洲对于中国实惠的太阳能板需求的大涨。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像《纽约时报》这样的西方媒体仍然无法摆脱用一些偏见性的负面叙事去描述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但今年以来中国强大的产能给一众全球南方国家在电力供应——而且还是清洁的电力供应上带来的肉眼可见的、无可辩驳的实惠,也在令这样的美国媒体不得不承认中国给全球带来的积极贡献。
在《纽约时报》8月底的一篇报道中,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凯文·加拉格尔对该报表示,中国的清洁能源产品对推动非洲绿色工业化的发展是有帮助的。“非洲没有时间应对地缘政治的争斗,他们要的只是实惠的绿色能源”,加拉格尔说道。
可遗憾的是,当中国在助推全世界向清洁能源转型时,美国却在扯后腿。彭博社就在报道中指出,美国对于能源转型的不作为甚至排斥,给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努力带来了不确定性。
耿直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