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两年多,这场仗好像终于打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节骨眼上。以前的打法,说好听点是硬碰硬,说难听点就是有点实在。你炸我个弹药库,我轰你个发电站,打得是挺热闹,可对于俄罗斯那种体量的对手,总感觉像是用小锤子敲大钟,响声大,但震不垮。
军事基地被端了,人家从西伯利亚都能调来新的;兵工厂挨了炸,乌拉尔山脉背后很快又冒出一个。前线的士兵们在泥潭里搏命,后方的远程打击却总也打不到对方的真正痛处。这种消耗战,对乌克兰来说每一天都是煎熬。直到今年夏天,基辅的作战室里,一群分析师们对着地图熬了几个月,终于把目光从军事要塞上挪开,锁定了一个全新的目标。
新打法不打兵只打锅
俄罗斯的战争机器再怎么庞大,也得喝油。把黑金从地底下抽出来,变成能驱动坦克、战机的燃料,靠的就是那些遍布全国的炼油厂。这些地方不像军事基地那样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往往傻大黑粗地建在开阔地,里面全是易燃易爆的罐子和管道。
一枚导弹或一架无人机,不需要多精准,只要能砸进去,就能点起一场消防队都束手无策的大火,让整个厂区瘫痪数月。更绝的是,这些炼油厂不只是俄军的“加油站”,更是克里姆林宫的“提款机”。俄罗斯的GDP里,超过四分之一是油气产业贡献的,出口收入更是大半靠它。说白了,国家财政里每三个卢布,就有一个带着油味儿。
这个发现让乌克兰的指挥系统瞬间兴奋了起来。之前是跟对手在拳击台上比谁的拳头更硬,现在则是悄悄绕到后台,准备直接拔掉对方的输液管。思路一变,整个战局都感觉豁然开朗了。
乌克兰的家底全掏出来了
从八月开始,乌军的战术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把所有能用的远程火力,像攥紧的拳头一样,死死地砸向了俄罗斯的炼油心脏。起初内部还有人嘀咕,觉得放着军事目标不打,去炸民用工厂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但战果一出来,所有的质疑都烟消云散了。
乌克兰这次是真拼了,把压箱底的宝贝都亮了出来。最抢眼的当属国产的“火烈鸟”巡航导弹,三千多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大部分炼油厂。跟它打配合的,是遮天蔽日的无人机。有负责探路的“巫师”,也有搞自杀式袭击的小飞机。乌克兰的工厂现在一个月能造两千五百架重型无人机,每天还有四千架小型无人机下线,足够发动饱和式攻击。
八月十八号,第一波攻势开始。十几架无人机趁着夜色摸到坦波夫地区,几声爆炸后,通往欧洲的“德鲁日巴”输油管道应声中断。第二天,罗斯托夫州的新沙赫廷斯基炼油厂就燃起了几十米高的大火,那个年产能七百多万吨的大厂,黑烟滚滚地烧了两天两夜。
这把火烧到了普通人头上
真正让俄罗斯坐立不安的,是乌军的协同作战。情报部门先摸清炼油厂的生产规律和防空漏洞,特种部队再趁着恶劣天气放出无人机群当“马前卒”,吸引火力。紧接着,“火烈鸟”导弹就带着一吨多重的弹头,精准地砸向储油罐或蒸馏塔这些要害。
八月二十八号那天,乌军几乎是同时对三家大型炼油厂下手,萨马拉州的、新库比雪夫斯克的和克拉斯诺达尔的炼油厂同时起火,俄罗斯的消防队疲于奔命,根本救不过来。短短十天,就有十二家炼油厂遭殃。九月,他们又把俄罗斯南部的燃料核心——伏尔加格勒炼油厂给炸到全面停产。
这把火很快就从炼油厂烧到了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里。前线的士兵最先感受到寒意,坦克和装甲车因为缺油趴窝,后勤补给也开始断断续续。一名被俘的俄军士兵抱怨,有时候进攻命令都下来了,可坦克却发动不起来。
这种焦虑迅速从前线传导回国内。炼油厂停产,汽油和柴油供应立刻紧张,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龙,油价一个月里涨了好几次。莫斯科的居民安德烈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活了这么久,头一次见到加油站限量供应,现在加满一箱油不仅要排一小时队,价格还贵了三成。”
克里姆林宫的钱袋子漏了
比起电视上遥远的战报,飞涨的油价和空空如也的油箱,更能让普通人感受到战争的切肤之痛。从远东到克里米亚,燃料短缺的情况不断加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俄罗斯国内的汽油价格涨幅已经高达百分之五十。这对军队、民众乃至农业生产都是沉重一击。
对俄罗斯财政来说,这更是釜底抽薪。油气收入本是战争经费的主要来源,现在炼油厂被炸,不仅成品油出口锐减,连国内供应都得考虑进口,里外里都是巨大的损失。有经济学家估算,这轮打击让俄罗斯每个月都要少赚几十亿美元。路透社预测,九月份俄罗斯的油气收入环比将下降百分之三,和去年同期相比更是暴跌了百分之二十三。
更让莫斯科忌惮的是,乌克兰的打击能力还在升级。一枚成功命中的“火烈鸟”导弹,破坏力是普通无人机的十几倍。考虑到俄罗斯根本不可能保护好每一家炼油厂,这种武器的大规模投入,将对俄罗斯的战争潜力造成更致命的打击。毕竟,在特朗普总统治下的美国援助政策变幻莫测的当下,乌克兰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自身力量来决定战局。
结语
泽连斯基在一次讲话中,举着炼油厂被炸前后的卫星照片,激动地表示,他们花了两年时间才真正明白,胜利的关键不在于争夺一城一地,而在于摧毁敌人继续战争的能力。现在看来,这一战术转变确实打在了俄罗斯的七寸上。
那些曾经支撑战争的经济支柱,如今成了最脆弱的命门。乌克兰用相对廉价的国产无人机和导弹,硬生生打出了一场比任何外部制裁都更直接、更有效的“经济绞杀战”。这不仅改变了战场态势,更重要的,它或许会成为撬动整个战争天平,最终走向终结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