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拉黑李显龙?引发国内众怒:为什么跪接日本勋章,忘祖行为不能忍!
李显龙从日本手里接过了那一枚“旭日大绶章”。
这是东京能给予外国人的最高荣誉之一。授勋仪式上的一切流程都符合标准外交礼仪。但有些画面传回国内,总是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些事。
新加坡这个国家,生存逻辑就两条。一是做全球贸易的枢纽,二是做大国之间的平衡手。李显龙这次去日本,表面上是加强双边合作,深层还是这套逻辑的又一次应用。平衡手不是谁都能当的。你得让所有人都觉得你有点用,但又不能太有用。你得让所有人都觉得你有点倾向,但又不能太倾向。这次授勋,就是日本觉得新加坡“有点用”的一个信号。
但问题在于 timing。现在是什么时候?亚太地区战略格局快速重组的时候。美日菲最近越走越近,搞的就是那一套“小多边”包围圈。李显龙在这个时间点跑去接受日本授勋,很难不让人产生一些联想。不是说新加坡就不能和日本发展关系,而是说这个动作在地缘政治上的符号意义,远远超过了一枚勋章本身。
新加坡对日本的态度,一直有点复杂。历史上日本占领过新加坡,那三年零八个月不是什么愉快回忆。但战后新加坡又学日本的发展模式,经济上合作一直不少。李显龙自己说过,“日本是新加坡重要的合作伙伴”。这种务实外交本身没问题。可务实过了头,就容易变成机会主义。
李显龙这次为什么愿意去?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新加坡确实需要日本。日本是新加坡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之一,双方在绿色经济、数码化这些领域都有合作空间。另一个不能明说的原因可能是,新加坡想通过稍微靠近日本,来平衡它和其他大国的关系。毕竟这几年中美博弈,小国最怕的就是选边站。和各方面都保持良好关系,是生存的第一要义。
但大国博弈不是请客吃饭。有些动作做得太明显,就会有人不满意。李显龙在授勋仪式上说了什么?他说“日本是新加坡长期可靠的朋友”。这话放在平时没问题,放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就值得琢磨了。什么是可靠?可靠是针对谁?这些问题都不会有答案。
新加坡的外交,一向以精细计算著称。李显龙这次的计算,可能觉得这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动作。既能强化和日本的经济纽带,又能向某些国家释放一个“新加坡还有别的选项”的信号。但他可能低估了这个动作的副作用。有些信号,一旦释放出去,接收方怎么解读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了。
(要说他完全没预料到这种反应,我也不信)
事实上,新加坡这几年在大国之间的走钢丝表演,已经越来越难了。以前中美关系好的时候,新加坡可以左右逢源。现在中美对抗加剧,新加坡那种“不选边”的立场,实际上已经很难维持。李显龙自己就抱怨过,“新加坡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但不愿意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再来看李显龙的整个政治生涯,他其实是个极度务实的人。他父亲李光耀是用强人政治塑造国家认同。到了李显龙,用是就是精细计算来维持国家生存。这种计算显得冷酷,但真的有效。新加坡能变成全球枢纽,靠的就是这个。
但计算也有失算的时候。2016年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表态,就曾经引发过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后来李显龙花了很大力气才把关系修复回来。这次授勋事件,会不会是又一次失算?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小国的外交容错空间正在变小。
新加坡不是第一个接受日本授勋的外国领导人,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李显龙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同时还是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的领导人。华人世界对日本的历史情绪,他不可能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还选择高调接受授勋,要么是觉得利益足够大,要么是觉得风险足够小。
(也不能这么说,可能这本就是计划中的一环)
从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寻求生存,本来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李显龙这次的动作,可以看作是一次新的平衡尝试。尝试成功与否,取决于后续各方的反应。目前看,反应似乎比预期要强烈一些。
新加坡未来会倒向日本吗?大概率不会。李显龙的核心利益还是维持平衡,而不是打破平衡。但这次授勋确实给中新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数。这些变数短期内可能不明显,长期看可能会影响双方的战略互信。
国际政治中,没有纯粹的外交动作。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计算,每一个计算背后都是利益。李显龙接受日本授勋,本质上是一次风险投资。投资就有赚有赔。现在就看这笔投资,最终是赚还是赔了。
说到底,国家领导人的每一个公开行为,都是给多个观众看的表演。李显龙这场表演,最主要的观众其实不是日本,也不是新加坡,而是其他几个大国。这些观众怎么看这场表演,将决定下一阶段亚太棋局的走势。
李显龙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他领导新加坡也快二十年了。这次授勋,会不会是他晚年外交的一次冒险?冒险有时候是必要的,但前提是你要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