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时看似轻松获利,但当它试图咽下乌东四州时,却发现这块“肥肉”变成了卡在喉咙里的生铁,吞不下也吐不出,只剩难受!
大家还记得2014年克里米亚那出戏吗? 俄罗斯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这个黑海战略要地。 虽然国际上一片反对,欧盟和美国也实施了制裁,但俄罗斯似乎觉得这笔买卖很值。 克里米亚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情感联系,更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家园,拥有多个深水良港。 掌控克里米亚,意味着俄罗斯巩固了其在黑海的战略优势,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北约东扩的挤压。
然而,尝到甜头的俄罗斯在2022年企图复制克里米亚的模式,把胃口对准了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四州。 这次俄罗斯打的算盘是长期占领,企图混到冲突结束,造成既成事实。 他们在前线趋于平静的2023年,就投入巨资在马里乌波尔、克里米亚和扎波罗热等地大兴土木,重建交通等民生设施,同时设立控制机构和傀儡政权。
但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的情况截然不同。 俄罗斯在乌东四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和国际压力,这块“肥肉”并没想象中好咽。 尽管俄罗斯单方面宣布这些地区为“领土”,并在宪法中予以确认,但其实际控制这些地区的目标却远未达成。 甚至在2022年10月,俄军被迫放弃赫尔松州第聂伯河右岸地区,包括赫尔松市。
为了消化这块“生铁”,俄罗斯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经济上,他们巧取豪夺当地企业,属于乌克兰人的资产被洗劫一空,其余企业则遭受敲诈勒索和非法征税,企图迫使他们破产,从而清除异己,巩固其统治。银行业务被俄罗斯国防银行Promsvyazbank的分支机构取代,必须持有俄罗斯护照才能开户。
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俄罗斯强推“俄罗斯化”进程。 他们控制互联网,在学校强制推行俄语教学,压制乌克兰媒体,推广亲俄宣传。 在马里乌波尔重建过程中,乌克兰文字被清除,俄国色彩占据街景,甚至拆除纪念乌克兰大饥荒受害者的纪念碑,企图抹去乌克兰的城市印记。
然而这些努力收效甚微。俄军在装备、后勤、士气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连维持现有战线都显得力不从心。 俄罗斯对当地抵抗力量的残酷镇压,如布查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更严厉的制裁。
与克里米亚情况不同,乌东四州的归属问题引发了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博弈。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曾直言:“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 俄罗斯坚持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主权、乌克兰非军事化、禁止加入北约。 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多次强调“任何协议不得包含领土割让条款”。
这场战争给俄罗斯带来了沉重代价。 2024年军费预算高达13.5万亿卢布(约1420亿美元),占GDP的6.2%,显著超过美英德等国。 欧美国家的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曾经年度投资从220亿美元萎缩到只有65亿美元。
俄罗斯企业家大举侵吞乌克兰企业,与占领当局合作的俄罗斯大型企业在战争经济中大赚其钱,而乌克兰被占领地区民众生意尽毁。当地居民深切担忧俄罗斯会通过大量移民来长期控制占领区,抱怨新建公寓并非为当地流离失所民众准备,而是为即将到来的俄罗斯移民预留。
乌克兰政府也没有坐以待毙。 2022年3月,乌克兰议会通过法律,在刑法典新增两条罪名:勾结和协助侵略国,打击与俄军合作行为。 该法律规定甚至普通企业缴纳税款或向俄方出售商品也可能面临法律风险,使人道主义援助、医疗服务等完全合法行为都可能被定为犯罪。
顿巴斯地区的历史或许预示着被占领区的未来。 1991年,顿巴斯地区超过83%的人民赞成乌克兰独立。战争使该地区迅速丧失工业基础,战前发达的工商业在短短四年内便彻底萎缩。 当地人可能失去身为乌克兰人的政治自由,工业经济毁于战火或被俄罗斯掠夺,沦为工厂廉价劳工,日渐贫困。
普京曾希望通过谈判来实现对四州的完全控制,甚至还想跨越第聂伯河,攻占赫尔松西岸地区。 但这一底牌更多是一种姿态,而非实际可行的方案。 俄军的实际战斗力已经表明,他们连维持现有战线都显得力不从心,更不用说发起大规模攻势了。
分析指出,俄罗斯对乌东四州的领土主张根植于沙俄帝国、苏联时期的历史记忆与现实战略焦虑。 乌东四州作为俄罗斯族占比超30%、工业基础雄厚的“缓冲带”,被莫斯科视为对抗北约东扩的“生命线”。 但如今,这条“生命线”却成了卡在喉咙里的铁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