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想象一下,10米的赛道,一辆太阳能模型车在几秒钟内飞驰而过,而操控这一切的,是一个年仅10岁的女孩。这并非科幻电影的情节,而是发生在长沙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上的真实故事。五年级学生陈嘉慧用3秒47的出色成绩摘得金牌,这个成绩让许多人刮目相看。然而,更让人着迷的,是这个女孩从“科技小白”到“金牌选手”的蜕变之路。为什么她能取得这样的飞跃?她的故事里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第一高潮】
在一切风光背后,其实是一个不服输的开头。今年3月,陈嘉慧加入了学校新成立的科技小组。起初,她只是众多小组成员之一,成绩平平。甚至在选拔赛中,她的表现勉强排到中游,模型车总是跑得弯弯扭扭,还很慢。换作一般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陈嘉慧暗下决定:“一定要超过别人!”从此,她和老式电风扇、电烤箱一样,进入了“日夜运转”模式。
训练量上,她几乎是“小组里最拼的”。放学后,她总是缠着老师说:“还能再多练一会儿吗?”周末,其他孩子在操场上跑跑跳跳,她却泡在实验室里反复拆装模型车。还有一次,实验室大门紧闭,守门的保安不让她进去,她竟直接把妈妈拉到现场,非要“入内加练”。父母和老师可以给她提供帮助,但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的“钻劲”竟如此惊人。可是,她真的能从中游选手爬到顶点吗?
【发展过程】
要提高成绩,凭的可不仅是“拼劲”。陈嘉慧的老师罗洪波说,这种太阳能模型车比赛,看起来是简单的“赛跑”,但实际上是一场科技和细节的比拼——所有零部件的组装,必须精确得像打算盘。这项比赛要求选手用手持光源给太阳能车“供电”,而复杂之处在于,需要选手在比赛中同时掌控摩擦力的大小、车轮的行驶角度以及灯光的打点稳定性。稍微一个失误,车子就会偏离跑道或者抛锚。
为了解决车跑偏的问题,陈嘉慧研究了无数次图纸,每次装车,都要用胶水仔细固定车轮角度,直到达到精确的值;为了减少摩擦,她给车轴涂抹润滑油,调试光滑度;至于光源角度,她反复练习“持光姿势”,让光能始终垂直照射在太阳能板上。这一系列细节改进后,她的模型车从最初的10多秒,逐渐缩短到了惊人的3秒47。
这背后,还有父母和老师的默默支持。妈妈李新莲笑着说,女儿经常抱怨她“完全out”,不懂科技,但只要女儿提出要新材料、新零件,她总是二话不说地买;而老师罗洪波不仅亲手示范每一步组装,还反复强调:“科技课,不仅是学习知识,也是学如何面对困难。”这么多人都“押宝”在陈嘉慧身上,难怪她的成绩一天一个样。不过重要的问题是,面对高手林立的比赛,她能顶住压力吗?
【第一低潮】
比赛日那天,赛场显得有些平静,可这份平静只是表面现象。陈嘉慧虽然准备充足,但比赛之前依然显得忐忑不安。她的妈妈在场边观察发现,作为赛场年龄最小的一名选手,陈嘉慧的手在微微颤抖——显然,她期望值很高,但也怕成绩不好。几轮热身后,看得出来,她的车速度比平时稍慢,这让她陷入了对成绩的不安。难道赛前的培训还是不够吗?
观众席的反应也分成了两派。一些人认为,比赛毕竟是“小打小闹”,选手们大多输赢无所谓;但另一些人则更警惕:“这样的赛事,拼的就是心理素质。如果连小比赛都搞不定,那不是白练了吗?”相比之下,陈嘉慧表现得更像一个很有心的人。很多时候,孩子并不假装坚强,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未知。有意思的是,这场比赛远比场外评论复杂……
【第二高潮】
比赛真正的戏剧性,来自结果的揭晓。陈嘉慧完成了她的比赛,但结束那一刻,她一度认为自己发挥失常,甚至可能要跌出前三。然而,裁判挥手示意时间,3秒47!这是当天全场最快的成绩——多么现实的反差:她自己都认定失败了,可结果却是冠军!
“面对失败的训练才是最重要的。”老师罗洪波赛后复盘时直言,孩子已经学会了如何从心理压迫中找到平衡点。当其他选手因压力失误时,陈嘉慧却稳定了成绩,这无疑成了她胜出的关键。此时,无数伏笔被收割——那些数周的入室训练、妈妈一次次跑实验楼门口的场景,终于成了掌声和金牌的注脚。而陈嘉慧的内心里,也悄然种下了一颗喜欢挑战的“种子”。
【第二低潮】
虽说成绩让所有人为之惊艳,但一切真的就此完美了吗?或许未必。她的成绩被放大关注后,也有人质疑:这么小的学生,为了比赛牺牲掉娱乐时间,值得吗?更别说,训练过程显然劳心费力,万一孩子有一天厌倦了,又该怎么办呢?外界隐约浮现出一种声音——“让孩子快乐成长更重要”。
同时,科技比赛的意义也引发了讨论。这类赛事是否过分注重技术分工,而忽略了其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价值?对于陈嘉慧本人,尽管她从未抱怨过训练成绩,但她心里清楚,这一切终究只是一个起点。作为生活丰富的女孩,她不仅会下棋、弹琵琶,还一直对科技发明充满更广阔的希望。赛后,她淡定地告诉媒体:“比3秒多更快的成绩,一定能再创造出来。”果然,追梦的孩子,眼里总是有光。
【写在最后】
科技比赛确实锻炼孩子的多种能力,但我们也需要思考,是否过度拔高了这类活动的价值?从孩子绕着实验室跑到父母跑断腿协调资源,我们看到了无数努力和坚持。不过,有时候也需要反讽一问:培养一个“未来科学家”,是否一定要把孩子逼得“像成人一样拼”?一枚金牌值得高兴,但孩子们成长的路值得更宽。
【小编想问】
陈嘉慧的金牌告诉我们,专注和努力可以创造奇迹。但更需要追问的或许是:10岁女孩为了胜利这样努力值得吗?有人说要珍惜孩子的兴趣,也有人说竞争时代拼尽全力无可厚非,你又支持哪个观点?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