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周末中午,小王照例去家门口的麦当劳解决午饭。
推门进去发现柜台后站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正戴着老花镜费劲地操作点餐屏幕。
"阿姨,来个巨无霸套餐。"大妈抬头笑了笑,手有点发抖地递过餐盘。小王心里一紧,赶紧接过来,这顿饭吃得他浑身不自在。
这事儿得从麦当劳那个返聘政策说起。不知道哪个天才想出来的主意,专门招50岁以上的退休大叔大妈来打工。要求很简单,女的满50,男的满60,每周打卡三天,月薪三四千块,还给上个商业保险。新闻刚出来那天,整个互联网都炸开了锅。
老张头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纺织厂干了大半辈子,去年刚退下来领到退休证,发现每个月两千出头的养老金根本不够花。儿子在城里还房贷压力大,儿媳妇刚生二胎。"咱这身子骨还硬朗,闲着也是闲着。"老张头把退休证往兜里一揣,乐呵呵地应聘去了。现在每天穿着红色工装,在空调房里给人点餐,比他当年在车间三班倒轻松多了。
网上吵得最凶的就是年轻人的工作机会问题。35岁的程序员李强投了三个月简历,发现连外卖站都不要他这个"高龄"骑手。"现在找工作就像打游戏,35级直接被系统强制下线,等升到50级反而能解锁隐藏职业。"他苦笑着在朋友圈发段子。结果底下一堆老同学留言,都是同病相怜的"三明治一代"。
有意思的是这些银发员工的家属们态度各异。王大妈在麦当劳干得挺开心,她闺女却在社交平台上抱怨:"看着我妈这么大岁数还给人端盘子,我这心里跟针扎似的。"结果被网友怼得够呛:"人家老太太自食其力碍着你啥了?总比躺家里等你们孝顺强吧?"
店里的年轻员工小王发现这帮大叔大妈干活特别认真。擦桌子要把每个缝隙都抹干净,后厨地面拖得能照出人影。"这些叔叔阿姨可比我们店以前那些小年轻靠谱多了。"店长偷偷跟他嘀咕。有个张大妈更神,记性特别好,常客的口味都记得门清,有次发现顾客少找十块钱,愣是追出两条街去还。
麦当劳这招其实是跟隔壁快餐品牌学的商业套路。返聘退休人员不用交社保,商业保险成本低得多,工资开得比正式员工少,还不会闹着要涨薪升职。"这不就是活脱脱的性价比之王么?"在广州开餐饮连锁的老周一语道破,"现在做生意多难啊,能省一点是一点。"
有些细心的顾客发现店里变化挺大。以前快餐店音乐放得震天响,现在改成了轻柔的老歌。点餐台加装了老花镜,地砖换成了防滑的。就连最火爆的促销活动日,都能看见店长特意安排大叔大妈们轮流去休息室喝口水喘口气。
还有件暖心事儿在社交平台上传开了。住在附近的老教授每天下午都来点杯咖啡坐半天,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是在等孙子放学。有次店里新来的赵大妈不会用咖啡机,老教授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教,现在店里的老人家泡咖啡技术一个比一个专业。
这些银发员工私下聊天特别有意思。休息室里常能听见他们比较各自退休前的工作,纺织厂的抱怨食堂饭菜,钢厂的说当年奖金多,学校的吐槽熊孩子难管。有回几个老太太聊得高兴,非要教店长跳广场舞,说能缓解工作压力,把店里年轻人都逗乐了。
事儿传到网上后引发各种神评论。最经典的是那条:"这不就像打游戏吗?年轻人挤在新手村抢怪,满级大佬穿着神装回来虐菜。"还有些段子手编得更损:"建议麦当劳改名叫'妈当劳',肯德基改叫'肯爷基'。"不过这些玩笑话背后,藏着不少年轻人的无奈。
眼尖的市民发现其他行业也开始跟风。超市招退休阿姨当理货员,快递站请大爷看仓库,连健身房都打出了"招退休体育老师当私教"的广告。55岁的老刘头应聘成功那天特别嘚瑟:"看看咱这肌肉线条,教那些小年轻绰绰有余!"
专家们在电视节目里分析得头头是道。用工成本上涨的大环境下,企业肯定优先考虑性价比。但这些银发员工的价值不止是便宜,他们处事稳当,干活踏实,还特别珍惜工作机会。有个店长说得实在:"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离职,老人家反而能把活干成事业。"
这事儿在胡同口小卖部门前引发热议。下棋的大爷们分成两派吵架,一边说抢了年轻人饭碗不厚道,另一边呛声"我们这岁数放古代都该颐养天年了,谁不想享清福?"。最后卖煎饼的老李头打圆场:"都甭吵吵了,现在谁活得容易?有钱难买老来瘦,能干的动是福气。"
小王现在去麦当劳都会特意找张大妈点餐。老人家总会多给他两包番茄酱,说看他瘦得跟豆芽菜似的要多吃点。有回大妈随口说起以前在厂里食堂工作的故事,听得小王鼻子发酸。这代人的经历像本厚重的书,随便翻一页都是沉甸甸的岁月。
这篇文章只是用来传递积极的能量,没涉及到那种很低俗或者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跟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把相关内容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