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惊呼:中国已成二战美国,将彻底终结俄乌冲突,并在战后掌控世界格局 -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美媒惊呼:中国已成二战美国,将彻底终结俄乌冲突,并在战后掌控世界格局

2025-08-19 06:57:55

美媒惊呼:中国已成二战美国,将彻底终结俄乌冲突,并在战后掌控世界格局

最近,一种颇具冲击力的论调在美国舆论场流传开来:在俄乌冲突中,中国正扮演着二战时期美国的角色。这种观点认为,北京不仅手握决定战争是否停止的关键钥匙,更将在战后顺势接管世界的主导权。

这种由美国《NationalSecurityJournal》在8月14日提出的叙事,迅速找到了它的听众。它描绘了一幅让西方世界警惕的图景:中国是这场冲突中最大的战略赢家,一方面俄罗斯因制裁而日益依赖东方,另一方面西方世界则在持续的消耗中被不断削弱。

一套为美国量身定做的叙事

这套“中国等同于二战美国”的论述,之所以能在西方舆论中快速传播,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简洁且符合其战略焦虑的解释框架。这个框架建立在三个看似牢固的支柱上。

首先是历史的简单类比。二战初期,欧洲列强相互厮杀,国力耗尽,而美国则在后期以相对较小的代价介入,并最终主导了战后秩序。如今,美欧正承担着援助乌克兰的绝大部分资金和军火开销,而置身事外的中国,则被认为在轻松享受着美国被牵制的战略红利。

其次是现实的经济变化。由于西方全面的能源和金融制裁,俄罗斯在经济上正不可逆转地转向中国。无论是原材料的出口、工业零部件的进口,还是消费品市场和金融结算体系,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性都在显著上升。

最后是一种战略推演。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战争持续得越久,美欧在弹药库存和财政上的压力就越大。这恰好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其能够在印太地区扩充军备,并在关键技术和产业升级上取得更大进展。这轨迹与二战时期美国利用他国战乱加速自身壮大的路径何其相似。

这三点叠加,使得那个比喻听起来似乎无懈可击。别人在前线流血,中国则在后方获得了安全的增长窗口,并手握影响战后格局的潜在筹码。

历史的镜子照错了谁

然而,这种将中国与二战美国相提并论的说法,只要稍加审视,就会发现其逻辑上的巨大裂痕。这面历史的镜子,显然照错了对象,也歪曲了现实。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角色定位。中国从冲突一开始,就明确将“劝和促谈”作为核心立场。北京方面不仅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危机的立场文件,还多次派遣特使进行穿梭斡旋,反复强调必须停火止战,避免冲突扩大和风险外溢。

中国的行为与战争当事方完全不同。北京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没有以军事同盟的形式卷入其中,更没有像美国那样,通过立法和持续的军援机制,为战场的一方提供源源不断的硬性支持。

将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正常的经贸往来,解读为“支持战争”,这本身就是一种话术上的偷梁换柱。如果正常的贸易就是支持,那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无法幸免。

用自己的战略焦虑为中国画像

把战争拖延的责任归咎于中国所谓的“低投入高回报”算计,实际上是将美国自身对外战略的选择,外包给了对中国动机的揣测。这在逻辑上是完全说不通的。

真正想将欧洲战场与印太竞争捆绑在一起的,恰恰是美国自己的全球战略。把乌克兰战局的每一次进退,都投射为中美博弈的消长,是为了给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资源和注意力,寻找政治上的合理性。

这种逻辑的荒谬之处在于,如果真的认为中国在坐收渔利,那停止战争的主动权明明掌握在西方自己手里。觉得吃亏了,不打了便是。

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希望战争延长以牵制美国的“幕后推手”,是典型的以己度人。这是用美国自身的战略焦虑和霸权思维,去强行解释中国的行为逻辑,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

笔者以为

中国在这场冲突中的角色,既不是参与方,更不是能够决定战局的裁判或操盘手。北京能做的,并且一直在做的,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对话,努力减轻人道主义灾难,坚决反对核风险,并支持一切真正有利于和平的努力。

中国的政策目标非常清晰:降低冲突对各方的直接伤害,控制其外溢风险,并努力恢复对话渠道,从而避免全球产业链和金融链遭受二次冲击。

当前世界真正需要的,不是继续炮制和传播这种服务于地缘政治对抗的叙事,更不是费尽心机地寻找一个“甩锅”对象。当务之急是各方能够重回谈判桌,减少外部的操弄和拱火,将结束战争的每一个步骤落到实处,让和平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