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工厂里的“灵魂人物”,不是老板,也不是工人,而是那个沉默寡言、只会执行指令的“小铁盒子”——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没有它,机器就是“摆设”;有了它,流水线才能井井有条。
过去几十年,这块蛋糕几乎被西门子(Siemens)、三菱(Mitsubishi)、施耐德(Schneider Electric)等国外大厂吃得干干净净。国产 PLC 想挤进去,就像是《灌篮高手》里安西教练说的:“直到最后一刻,都不能放弃希望。”——而如今,奇迹真的在发生。
市场和政策:东风已经吹来
根据中国PLC市场研究简报数据,中国PLC市场整体规模约为346.1亿元人民币,其中小型PLC销售额约231.8亿元,占67%;中大型PLC销售额约114.3亿元,占33%。增速比全球平均水平还快。就像工厂里的机器一样,“轰隆轰隆”加速运转。
政策层面,《“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规划》要求到 2025 年,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要达到 68%。这不是一个随便喊喊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目标。换句话说,国产 PLC 的“舞台灯光”已经打好,就等谁能上场。
国产PLC 品牌:各显神通
国内PLC 品牌这几年明显“长个子”,不再是只能盯着小型市场“打酱油”,而是逐渐往中大型、高端应用走。这里挑几个典型来聊聊:
汇川技术(Inovance):主打中小型 PLC,覆盖的行业广,方案落地快。它就像工厂里的“螺丝刀”,哪里需要拧一拧,立马能派上用场。
信捷电气(Xinje):主打中小型 PLC,产品系列丰富,性价比高。凭借价格和本土化服务优势,它已经在机械制造、纺织、包装等中小企业领域站稳脚跟。有点像“工厂里的多面手”,哪里需要都能顶上。
中控技术(Supcon):从 DCS 起家,现在 PLC 也玩得顺溜。新能源、轨道交通、化工领域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有点像班上那个“全能型选手”,数学、语文都能拿高分。
联诚科技(Unionscience):不得不提一下。它的 EC/MC 系列 PLC/PAC,强调“自主可控”,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冶金、水务等场景都有应用。
技术趋势:PLC 不再是“木讷的执行者”
以前的PLC,说白了就是“傻快”——指令一到,立马执行。但现在的需求早就不是“只会干活”这么简单。工业互联网、5G、AI 的加入,让 PLC 不得不变聪明。
于是我们看到两个趋势:
1. 扁平化:过去是“金字塔”结构,PLC 在中间层,数据传上去慢,指令传下来也慢。现在强调边缘智能,PLC 直接能处理复杂数据,减少层级。
2. 生态化:光有一块铁疙瘩不够,还得有软件、平台和开发者社区,才能形成“朋友圈”。谁能先建立生态,谁就能走得更远。
这点上,国外厂商的生态已经很成熟,而国产厂商正在补课。好消息是,有的已经追上来了,比如中控在新能源应用,信捷在中小企业应用,联诚在云边协同平台建设,都是“跑得动”的实践。
案例与落地:真刀真枪才见分晓
纸上得来终觉浅,真要看实力,还得看谁能把产品用到实际场景里。
汇川技术(Inovance)则在无数中小工厂里,被证明是好用又实惠的选择。
信捷电气(Xinje)的 PLC 广泛用于纺织、包装机械,凭借稳定性和价格优势,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中收获口碑。
中控技术(Supcon)把 PLC 和 DCS 结合,在新能源、轨交项目中落地。
联诚科技(Unionscience)更是拿下了云南锡冶炼智能工厂这种“重量级项目”,而且构建了完整的云边协同平台。这类项目不是 PPT 上画一画,而是真正跑在生产线上,撑起了“国产替代”的底气。
有人说,国产PLC 的发展像是一场接力赛:前半程是追赶、模仿,现在逐渐进入“比谁跑得更聪明”的阶段。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国产PLC 的现状,那就是:曾经我们担心能不能造得出来,现在我们更关心能不能造得更好、更大、更生态化。
未来几年,国产PLC 很可能会继续在中大型市场突破,逐渐形成“硬件+平台+生态”的新格局。毕竟,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国产 PLC 正在用自己的脚步,把一条自主可控的工业控制之路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