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访华三天竟为波音订单“讨价还价”,中国国产大飞机奋 -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美国众议院访华三天竟为波音订单“讨价还价”,中国国产大飞机奋

2025-10-09 09:34:22

美国众议院访华三天竟为波音订单“讨价还价”,中国国产大飞机奋

美国众议院代表团访华三日,波音订单一语揭开冰山下的真相

当美国众议院代表团踏上中国的土地,带着所谓“破冰之旅”的光环,不少国际观察者屏住了呼吸,等待着中美关系能否迎来新的机遇。访问进行到第三天,局势却陡生波澜——代表团带头人亚当·史密斯在会谈中直接抛出要求,希望中国采购美国波音飞机。这一幕让很多围观者不禁心生疑虑,究竟谁在为谁“破冰”?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计算?

从一开始,中美双方的表达都很克制。史密斯发言着重稳定、沟通,强调双方要防止误判,避免冲突。言语间似乎在铺设一条长期合作的道路。但不到二十四小时,话锋一转,波音飞机的话题突然摆上了桌面,气氛一下子变得微妙。这不仅是一次外交上的试探,也是一次经济上的“推销现场”。美国驻华大使更迅速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双方商谈的合照,点名波音订单正在洽谈当中。现场照片中,代表团成员神色微微紧张,而中方代表则则更显沉稳,不动声色。

美国代表团带着“经济诉求”而来,其实外界并不意外。过去六年里,中美高层交流一度陷入停滞,而波音作为美国制造业的标杆企业,却逐步陷入困局。数据显示,波音的年总交付量在2018年曾超过800架,而到了2022年只剩下441架,几乎腰斩。这个速度,与疫情影响和自身产品安全问题有直接关系,尤其是737系列多起事故后,全球不少航空公司陆续减少采购,甚至取消原有订单。对比空客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波音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更为关键的是,过去中国每年采购波音飞机的数量一度占波音全球订单的四分之一以上。根据国际航空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航空公司向波音订购的飞机数量高达322架,金额接近370亿美元。这样的“黄金客户”,如今已经连续多年没有下单,直接让波音的财报黯淡不少。不再是“全球最大买家”,波音公司不得不把中国市场视为关键转机。今年年初,波音高管在公开会议上一再呼吁对华合作,说波音如果失去中国,将影响全球航空产业格局。

亚当·史密斯代表团带着波音订单请求,其实是把企业困境带到了国家层面的交流中。美国国内对制造业的焦虑不只是波音一个,“实体经济回流”的口号喊了多年,却始终在贸易摩擦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进退两难。可以说,这一次的波音请求,既是经济利益的自救,也是中美关系试水的试金石。

但面对这一要求,中国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给出模棱两可的答复。中方重申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尤其是涉及如此高端的产业,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供应链管理,都要求双方共同遵守游戏规则。中国现在不仅拥有广泛的国际航空合作经验,更靠自主研发一步步打开新局面。国产大飞机C919在今年春季已顺利投入商业运营,首批民航订单也相继交付不断。据媒体披露,C919项目已获得超过1000架的意向订单,来自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也有东南亚、西亚等国外航空企业表达合作意向。

天津空客总装线的扩容项目也步步推进。根据最新公开数据,未来五年空客在华总装产能将提高近50%。和空客的深度合作,不只是体现在采购数量上,更涉及到技术引进和供应链优势。这些变化,让中国航空产业逐步告别单一依赖,不再像过去那样“买谁的就是全押其身”的模式。现在,中国有更多底气可以主动谈判,可以基于市场、品质和战略利益来选择合作对象。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美国代表团在第三天主动提出波音飞机的采购请求,是一种典型的“讨价还价”策略。表面上强调双边安全对话,实质上却希望中国用实际资金去“输血”美国制造业。波音的困境,不仅仅是企业管理松懈,也与失去中国大市场深度相关。如果中国真的在短时间内大量采购波音飞机,确实会让美国国内制造业缓一口气,但这样的要求是否合理、会不会带来更复杂的经济和政治牵扯?这是双方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中国对此表现出的清晰态度,其实也是新全球格局下的必然选择。过去,中国在大飞机领域的技术储备、产业链协同尚不成熟,不得不仰仗波音等老牌巨头。近几年国产机型成熟,进出口合作渠道多元,贸易自主性显著增强。就像C919上市后,2017年到2023年,中国航空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1%以上,相关上下游企业如中航工业、商飞等纷纷入局。市场多元化、能力自主化的进程,直接提升了行业抗风险能力,也为中国在国际谈判桌上增添了更多底气。

从另一个角度讲,美国代表团的这次“推销行为”,是一场外交和经济利益的公开博弈,但时机和方式都不够高明。彼此信任还在搭建阶段,美方如果过于功利,容易让人质疑真正的合作诚意。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骤变,全球供应链不断重塑,中美之间的合作已经不再是“市场换技术”或“市场救企业”的单向输出。中国已明确表态,只在对等互惠、公正规则基础上开展合作,这不仅是制度自信,也是国际谈判的新标准。

以往不少中美合作曾以短暂“换单”为核心,比如波音订单、农产品采购等。这样的“交易式”合作,在危机时刻或许有效,但长远来看,难以支撑起稳定的双边关系。中国越来越在意系统性合作,强调长期机制而非临时让步。代表团此行,若只把中国当作弥补波音亏损的“提款机”,难以激发中方真正的兴趣。从现场照片和后续公开发言来看,中方代表始终保持高度理性,强调规则和尊重,显然不会在压力或预设条件下草率答应。

波音订单问题,其实是中美贸易关系的缩影。一方面显示出美国制造业的真实压力和急切心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应对国际市场变局的成熟与冷静。如果美国想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继而换取经济利益,那恐怕很难真正“破冰”,反而可能让合作再次陷入僵局。

不过这次事件也为中美未来的合作指明了方向——若想推动关系走向新阶段,必须在互信和规则基础上深耕细作。短暂的订单救不了一个产业,偶尔的政策让步也抵不上机制上的长期稳定。如果中美双方能够摒弃“单向索取”思维,共同寻找利益平衡点,才有可能让合作成为真正的双赢。

机遇和挑战并存,“破冰”不是一时的热闹,更在于能否从根本上推动双边机制走向健康、可持续的轨道。如果美国希望中国成为波音的“救生圈”,那么更需要在政策、规则和信任层面做出切实努力。否则,中国市场已不再是被动的“活水池”,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审慎决策的全球舞台的重要角色。

面对全球航空产业的变局,中美都在寻找各自的新发力点。中国已经实现了技术和产能的突破,足以带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而美国若想保住波音的核心地位,也必须抛开短期交易思维,从全局利益出发,寻找真正的合作共赢方式。

未来中美合作或许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但理性、互尊、机制化才是双方共同的出路。如果只是一次访问、一次订单请求,那距离“破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