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9.26)收盘,屏幕刷新三遍,上证指数定格在3828.11点,跌0.65%,市场像一锅半沸的水,创业板指跌2.6%,深成指破位5日均线,成交额缩至2.14万亿,3000多家个股下跌,24家跌停。但K线背后,周末两大重磅利好已悄然砸下:八部门联手为有色、化工行业“开道”,8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暴增20.4%。这场看似退守的调整,实为变盘前的“蓄力暗号”。
1 市场缩量震荡,资金节前避险情绪升温
盘面分化加剧,权重护盘失败,科技题材成重灾区。券商板块调整近一个月,短期震荡下探,支撑位下移至1590点附近;银行板块却显韧性,周线级别逼近去年“924行情”高点,形成强支撑。 资金行为暴露真实心态,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超120亿元,杠杆资金缩减仓位,两融余额单日下降86亿元。节前抛压集中释放,内资避险操作如泳池拔塞,水位骤降。
但缩量回调并非趋势反转。历史数据显示,近十年国庆后5个交易日沪指上涨概率达80%,创业板指平均涨幅超2.6%。当前估值处于安全区间:上证整体市盈率13.2倍,低于近十年均值14.7倍;股息率2.84%,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2.35%。放量下跌可能是恐慌洗盘,而非下跌中继。
2 双利好拆解:政策破局“内卷”,数据印证复苏
政策端精准滴灌,直指行业沉疴。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方案提出“新一轮找矿突破”,铜、锂、镍战略资源供给保障强化;伴生锂品位门槛提至0.4%,低效产能加速出清。政策落地后,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8月以来涨超14%,供给收缩与需求回暖形成戴维斯双击。化工、储能领域同步受益,固态电池良品率达90%,头部企业订单排至2026年。
经济数据硬核背书。8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从-1.5%飙升至20.4%,累计利润扭转跌势。 三大信号揭示增长质量: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增长22.1%,钢铁行业扭亏为盈;装备制造业拉动工业利润增长2.5个百分点;每百元营收成本同比下降0.2元,利润率回升至5.83%。 反内卷政策见效,需求端复苏与企业效率提升双轨并行。
3 变盘窗口的两种路径:挖坑反弹或直接突破
技术面显示,3828点恰处上升通道下轨,日线MACD绿柱缩短,底背离雏形初现。但变盘方向取决于节后资金回流节奏:
路径一:直接转势向上。若假期外围市场平稳,人民币纳入SDR等利好落地,资金可能快速回流。有色板块PE仅18倍,科技成长估值低于美股同类标的30%,估值优势吸引增量资金。
路径二:假跌破后反弹。短期或试探3732点支撑,但政策底明确下,挖坑空间有限。参考去年“924行情”,短暂回调常成黄金坑。
关键变量在于资金信号: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50亿元,或科技龙头站稳5日线且成交额放大至2.5万亿以上,可视为变盘确认。
4 持币VS持股:策略分化下的机会与风险
持股过节者需抱紧核心资产:
科技成长(5成仓位):储能龙头阳光电源订单爆满,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受益国产替代;估值回落至30倍以内,性价比凸显。
周期主线(3成仓位):铜板块看北方铜业,稀土关注北方稀土,政策收储与利润改善双驱动。
金融埋伏(2成仓位):券商如中信证券守稳60日线,银行高股息属性成防御盾牌。
持币过节者应等待明确信号:
清仓三类高危标的:高位科技杂毛(如华软科技)、短期防御股(如风电涨停股)、微盘小票(市值50亿以下无业绩支撑者)。入场需满足两条件:科技龙头企稳且成交放量,北向资金大幅回流。
风险警示不容忽视:汇率若持续贬值,北向资金外流压力仍存;三季报预告45家公司亏损超预期,光伏、消费电子成雷区。高位题材股减持压力骤增,如某半导体设备龙头遭大基金减持3%,市值蒸发90亿元。
5 板块轮动线索:资金从“炒小炒差”转向价值锚定
资金偏好悄然生变。高股息板块成避风港,银行、电力、煤炭红盘报收,农行、长江电力悄然创新高。科技分化加剧:国产替代逻辑强化,GPU芯片突破催生半导体设备机会;AI算力、液冷技术受政策倾斜,但海外算力链受英伟达反垄断调查冲击。
消费复苏线索隐现:旅游酒店尾盘异动,中秋机票预订量增35%;“中小学春秋假”预期叠加十一出游热潮,餐饮、航空、影视板块蓄势。产业政策与事件驱动交织:特斯拉机器人会议、储能补贴政策、快递涨价改善盈利预期,多元机会并存。
当3828点成为多空分水岭,有人看到政策托底下的黄金坑,有人警惕长假外围风险下的流动性陷阱。但核心矛盾或许在于,在估值修复与业绩验证的拉锯中,投资者究竟该追逐短期波动的“聪明钱”,还是坚守长期价值的“笨功夫”?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